龁石

在《聊斋志异》故事的地域分布中,山东占了很大的比例。在山东故事中,淄川、济南、新城、崂山等地又占了很大的份额。淄川,是蒲松龄的家乡。济南,是蒲松龄多次赶考的所在地。崂山,是蒲松龄旅游过的地方。而新城,则是蒲松龄东家毕际有的姻家王渔洋所居住的地方。

《龁石》的故事亦见于王渔洋的《池北偶谈·谈异一》。题目叫“啖石”,所叙与《龁石》大同小异:“仙人煮石,世但传其语耳。予家佣人王嘉禄者,少居崂山中,独坐数年,遂绝烟火,惟啖石为饭,渴即饮溪涧中水。遍身毛生寸许。后以母老归家。渐火食,毛遂脱落。然时时以石为饭。每取一石,映日视之,即知其味甘咸辛苦。以巨桶盛水挂齿上,盘旋如风。后母终,不知所往。”有趣的是,蒲松龄和王渔洋都对于王嘉禄之所以能龁石进行了描述。在王渔洋,是“以巨桶盛水挂齿上,盘旋如风”,强调了王嘉禄牙齿咬合的力量,而蒲松龄则不屑于对此说明,干脆讲:“如啖芋然。”——两者的叙述是各有千秋呢,还是有巧拙之别呢?

新城王钦文太翁家,有圉人王姓,幼入劳山学道。久之,不火食,惟啖松子及白石,遍体生毛。既数年,念母老归里,渐复火食,犹啖石如故。向日视之,即知石之甘苦酸咸,如啖芋然。母死,复入山,今又十七八年矣。

据《聊斋志异》手稿本

[白话]新城王钦文老先生家里,有个姓王的马伕,年幼时就入崂山学道。学道时间长了,不再吃熟食,只吃些松子和白石。浑身长满了毛。这样过了好几年,他惦念老母亲,便回到家里,渐渐又恢复吃熟食了,但还是照旧吃石头。他拿起石头对着太阳看,就能看出这个石头是甜的还是苦的,是酸的还是咸的,吃起来就像吃芋头一样。老母死后,又进了深山,至今已有十七八年了。

  1. 【注释】

  2. 龁(hé核)石:吃石头。龁,咬。
  3. 王钦文;清著名诗人王渔洋(士)之父,名与敕,字钦文。顺治元年(1644)拔贡,赠国子监祭酒,累赠经筵讲官、刑部尚书。见《王渔洋全集•历仕录》附《王氏世系表》。
  4. 圉(yǔ雨)人:养马的仆人。王士《池北偶谈》云:“予家佣人王嘉禄者,少居劳山中。独坐数年,遂绝烟火,惟啖石为饭,渴即饮溪涧中水。遍身毛生寸许。后以母老归家,渐火食,毛遂脱落。然时时以石为饭,每取一石,映日视之,即知其昧甘咸辛苦。后母终,不知所住。”
  5. 火食:熟食。
  6. 芋:俗称芋头,地下的球茎部分,可供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