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者前言(第2/2页)

契诃夫从不轻易在小说中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倾向、发表主观议论,而是把这种主观倾向寓含于客观冷静的艺术描写之中,让生活本身来说话,做到含而不露、耐人寻味。如《渴睡》中写13岁的小女孩瓦里卡白天不停地为主人干活,晚上还得整夜地给主人的小孩摇摇篮。她困极了,可小孩总是哭哭啼啼,使她根本无法入睡。最后她捏死了摇篮中的小孩,倒在地上酣然睡着了。作者冷峻的描绘中,蕴含着深刻的社会意义:瓦里卡的命运究竟将会如何?这个问题,作者留给了读者自己去思考。

契诃夫主张“简洁是才能的姊妹”“写作的艺术就是提炼的艺术”,其小说大多是速写式的,既没有冗长的景物描写和背景交代,也很少有大起大落、曲折离奇的情节和急剧变化的紧张场面;而是情节简单、发展迅速、人物不多、主次分明,语言精练明快,善于运用白描式的个性化语言刻画人物性格、塑造典型。比如《变色龙》中仅仅写了狗咬人一件事、警察断案一个场面、四个人物,故事情节发展极其简单;作者仅仅抓住了警官奥楚美洛夫在审案过程中的五次“变色”,便收到极其强烈的讽刺效果。

1904年6月,契诃夫因肺炎病情恶化,前往德国的温泉疗养地黑森林的巴登维勒治疗,7月15日逝世。

我国最早介绍契诃夫作品的是1907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黑衣教士》,是吴梼根据日文用文言文译出来的。两年之后的1909年,周作人和周树人合译的《域外小说集》出版,其中收有契诃夫的两篇短篇小说(《在庄园里》和《在流放中》),此后各杂志陆续发表了周作人的又一译作《可爱的人》(现通译《宝贝儿》)、鲁迅翻译的《坏孩子》等八个短篇。最早开始大规模翻译契诃夫小说的是赵景深。1930年上海开明书店出版了他从英文转译的八卷本的《契诃夫短篇杰作集》,共收契诃夫小说162篇。但向中国读者介绍契诃夫作品的最大功臣当属汝龙。1950—1958年,上海平明出版社和新文艺出版社先后出版了共收录其二百多篇小说的《契诃夫小说选集》,后来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了契诃夫的全集。

在契诃夫的诸多小说中,《变色龙》《万卡》《套中人》等先后入选我国各地出版的中小学教科书。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参考过国内外不同版本的《契诃夫小说选》,许多注解及资料是从这些书籍和网上文章中选取的,特向有关译作者表示感谢。

译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