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 朋友(第2/6页)

“可是,先生,我认为每一个故事都需有某种道德教训的,所以我有意让故事中的一些负罪人物忏悔。”

达什伍德先生收起编辑的严肃表情,露出了微笑,因为乔忘了她的“朋友”,口气俨然是个作者。

“你知道,人们要娱乐,不要说教的。道德教训在当今社会是没有销路的了。”顺便提一下,他的这种说法不太对。

“那么,你认为做这些改动就成了?”

“是的,情节很新颖,构思很好—语言也不错,等等。”达什伍德先生和蔼可亲地回答说。

“你们那个—也就是,稿酬多少?”乔不知道怎么表达。

“噢,对了,那个,我们付这类东西的稿费通常是二十五到三十美元,刊用即付。”达什伍德先生回答说,仿佛刚才漏了这一点。据说,这类小事儿,编辑们通常都会漏的。

“很好,你们就用吧。”乔神情满意地把小说递回去,她干过报纸专栏一元一栏的工作,二十五美元也算是个好报酬了。

“我是否可以告诉朋友,如果她有更好的故事,你们愿意再刊用一篇?”乔问道,成功给她壮了胆,根本没有发觉自己刚才已经说漏了嘴。

“我们得先看看稿子。现在不能承诺。告诉她要写得简短,来点猛料,不要去在乎道德教训。你朋友喜欢在上面用什么名字?”编辑用满不在乎的口气问。

“请不要署名,她不喜欢出现自己的名字,也没有笔名。”乔说,脸不由自主地红了。

“当然可以,就按她的意思办。故事下周可以刊出,是自取稿费呢,还是给你汇过去?”达什伍德先生问,他很自然地想知道他的新撰稿人是谁。

“我来自取。再见,先生。”

她离开了,达什伍德先生把脚搁到桌上,发表了一句雅评:“老套路,贫穷而清高,但她能行。”

乔按照达什伍德先生的指示,把诺斯伯里太太当作原型,一头扎进了轰动性文学的泡沫性海洋里,多亏一个朋友扔下救生衣,她才又浮了上来,没有因为潜水而呛坏了。

像大多数年轻的写书者一样,她也把目光瞄准国外去寻找故事的人物和场景。匪徒、伯爵、吉普赛人、修女和公爵夫人都出现在她的舞台上,担任着各自的角色,真实而生动,尽可能不负众望。读者们对诸如语法、标点符号和可能性之类的小事不是很挑剔。达什伍德先生以最低价好心地让她担任他的专栏作者,并认为开门迎客的真正原因没必要告诉她—他的一个捉刀人被别人以更高的价码挖走了,卑鄙地把他晾在困境里。

不久,她就对自己的工作产生了兴趣,因为她那瘪瘪的钱包鼓起来了。随着时间一周一周地过去,明年夏天带贝丝到山区度假的小积蓄稳扎稳打地增长了。她感到满足,但有一件事让她不安,那就是没把这事告诉家里。她有一种感觉,爸爸妈妈不会赞同的。但她宁可先斩后奏,以后请求原谅。保守这个秘密是容易的,因为故事上没有署名。达什伍德先生没过多久当然发现了秘密,但承诺保持沉默,奇怪的是他居然没有食言。

她认为这样做对她没有坏处,因为她真心实意地不打算写让自己感到羞耻的东西。她一想到奉上自己所赚的钱、笑谈守口如瓶的那个幸福时刻,内疚之心就平息下来了。

但是,达什伍德先生除了令人毛骨悚然的故事,一律退稿,而除非去折磨读者的灵魂,是达不到刺激效果的。为了实现这个目的,乔不得不在历史与传奇、陆地与海洋、科学与艺术、警察局档案与疯人院里到处搜索素材。不久,她发现自己的经历很单纯,只不过略略窥见过构成社会基础的悲剧世界。从商业的角度出发,她调动特有的劲头,来弥补自己的不足。她急切地为故事寻找素材,一心要使故事情节独辟蹊径,写作手法的娴熟就顾不得了,因此她在报纸上搜寻事故、事变和犯罪案件。她打听有关毒药的书,结果引起了公共图书馆职员的怀疑。她上街观察路人的脸,研究周围人物,不管是好人、坏人,还是不好不坏的人。她钻进尘封的故纸堆里寻找真实的或虚构的故事,由于这些故事十分久远,所以和新的一样好使。她利用自己有限的机会去接触人间的荒唐、罪过和苦难。她以为自己混得很成功,却在不知不觉中开始亵渎某种女子特有的细腻品质。她生活在坏人堆里,尽管这是她虚构的社会,但对她产生了影响,因为她目前的精神和想象的食粮是危险和虚无,过早地接触生活的阴暗面,很快就让本性中抹去了天真无邪的青春气息,尽管我们每个人迟早都会经历的。

过多地描写他人的爱恨情仇,促使她研究和反思起自己的情感来,她开始感觉到,而不是看到,自己正沉浸在一种病态的、健康的年轻人不会主动介入的娱乐活动中。做了错事总会得到惩罚,乔在最需要惩罚的时候,她得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