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自冷清清吃完了午饭,终于进了书房。为了使不快的心情平静下来,他拿起了好久不翻的《水浒传》,一打开便见到豹子头林冲风雪山神庙,从酒肆出来,望见草料场失火。这个戏剧性的场面,引起了他平时的兴趣,可是再往下看,心里反而不平静了。

出去拜佛的家人还没有回来,屋子里鸦雀无声,他收起阴郁的脸,把《水浒传》放在桌上,抽起了并不爱抽的黄烟。在朦胧烟雾中,想着一直留在心头的一个疑问。

这是作为道德家的他和作为艺术家的他,两者之间互相纠葛的一个疑问。他一向相信“先王之道”,公开宣称他的小说是“先王之道”的艺术表现,因此这两者是不矛盾的。可是在“先王之道”给予艺术的价值和他自己的心情给予艺术的价值之间,却存在着意外的距离。因此作为道德家的他肯定的是前者,而作为艺术家的他则肯定了后者。当然不是没有一种廉价的妥协思想来克服这个矛盾。事实他就是在表面上拿这种不成熟的调和论面对群众的,可是在背地里,却偷偷掩藏着他对艺术的暖昧态度。

但他可以欺骗别人,却欺骗不了自己。他否定“戏作”的价值,主张“文以载道”,可是一遇到汹涌心头的艺术感兴,便立刻觉得不安了。——《水浒传》的一个场面,在他心情上引起了意外的结果,原因正在于此。

在思想上懦怯的马琴,便默默地抽着黄烟,尽力把心思转到不在家的家人身上去。可是眼前放着一本《水浒传》,这不安的心情成了他思想的中心,很不容易抛开。这时候,恰巧来了一位好久不上门的华山渡边登。他穿一件对襟大褂,腋下挟一个紫布书包,大概是来还书的。

马琴高高兴兴跑到门口去迎接这位老友。

“今天我把借去的书还来,顺便来看看您。”

华山跨进书房,说道。书包之外还有一个纸卷,大概卷着一张画。

“您有工夫请看看!”

“好极了,马上就看!”

华山压制着心里的兴奋,笑眯眯地打开纸卷里的画幅。画的萧条的寒林,林下站着两个人正在抵掌谈笑,地面散落黄叶,树梢头一群乱鸦——整个画面飘溢着寒秋的气象。

马琴眼光落在这幅枯淡的《寒山拾得》上,渐渐射出激动的光芒。

“您画得越来越精神了。这使我想起王摩诘的两句诗来:‘食随鸣磬巢鸟下,行踏空林落叶声。’正是这样的境界呀!”

1.华山渡边登:德川幕府末期的南画家,在政治上反对幕府的锁国政策,主张吸取欧洲文化,遭统治者的迫害,曾被禁锢乡里,后于天保十二年(1841年)自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