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金胄裹尸(第3/3页)

“民国五年,袁公寿尽之日渐近,若袁公死,天下危也。”

“易某苦思数日,纵袁公不许易某再度踏足奉天,可寻秘一行,势在必行,袁公已命不久矣,若不寻秘……袁公危也……”

“墓中金胄裹尸,非常人能敌,更非道者能敌,易家五门之术不属正统道术,可与其一搏,虽胜算不过一成,易某也愿以命搏之,报袁公知遇之恩。”

“若袁公死,则易某亡,葬于棋盘山下,死于努尔哈赤假陵中,也算是命中注定,易某无憾。”

“吾儿归远,聪慧过人,家中典籍已藏湘西之地,纵无师教导,易某亦信,吾儿日后必能继易某衣钵。”

“易某也曾想不书此绝密,但袁公之事,山云子众位道友之事,决不可无人知晓,此等护国大义之人,应受天下赞叹,而不应消弭于历史洪流之中。”

“外为假书,似藏大秘,常人定不敢以信纸置于火上烘烤,定会日日研此假书,走入死途,瞒天过海纯属无奈之举,暗渡陈仓亦是无奈。”

“若不以泐睢文书写外假绝书,而是以火烧墨直接书此绝密隐之,恐此绝书,不会引道门中人注意。”

“若直书绝密,又恐邪人得此大秘,易某实在矛盾至极,唯以缘字搏之。”

“当今天下,识泐睢文之人,屈指可数,识火烧墨之人,多为土夫子。”

“若想知晓绝书之密,须识泐睢文,须识火烧墨,二者不可缺一。”

“君若见此绝书,更识其中之秘,必为有缘之人,易某信命,更信缘。”

“此绝书,书于奉天府外三里山头,易某以酒坛藏之,埋于三尺土下,若君见此绝书,可谓是易某的大缘之人。”

“民国五年。”

“奉天易青山绝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