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章(第3/4页)

他们初入朝,有家族有师门不好说,若是身后势单力薄的,很容易就上了秦王的船。

宣和很满意。

今年的旱情比之去年,范围有所减小,只是受灾的地方灾情更严重了,除了旱情还有蝗灾。

好在如今百姓对蝗虫倒也不是束手无策,遇上大片的就干脆用火烧,虽烧了庄稼,却也绝了蝗虫祸害其他地方的可能。

小片的就捉了下油锅。

去年朝廷便下令在各地开凿深水井如今也都派上了用场。

众人不知旱灾的预测是宣和说的,只当钦天监内有高人,却都知道许多法子都是秦王提出来的,因而都对他敬重有加。

声望这玩意,不是越高越好,他毕竟不是皇帝,但宣和无意收敛。

去岁,各地粮仓便已基本耗空,今年许多地方已经是卖粮赈灾,如今供不应求,价格自然而然地涨了,他们不需要恶意哄抬物价,只是多屯了一年便赚得盆满钵满。

即便如此,市面上的米粮还是一日日减少,百姓惶惶不安,朝中氛围也有些紧张,宣和却知道,还没到山穷水尽的地步。

大雍富庶了这么多年,百姓也挺富裕,修了粮仓的高门大户不知还藏着多少东西,原书中多年灾荒加动乱,许多高门还是仓足廪实养得起私军造得起反。

而这些高门,都是要做生意的。

今年是最后一年,撑过去行。

宣和是个生意人,最清楚要如何同生意人打交道。

朝中都在为即将到来的机皇着急上火的时候,户部却开始规范明确商税的名目,并上书请圣上昭告天下。

尚税历来杂乱,从前虽有修订,这样明确说明不得征收条目以外的税务却还是第一次,这无疑是在鼓励商业发展。

紧接着又是第二条诏令,今年捐银捐粮的,可以减免未来的赋税。

同时放出消息,钦天监的高人预测,旱情是上天的考验,今年便要结束。

先给些甜头,然后抛出诱饵等着人上钩,最后是不软不硬地提醒,再屯下去可要砸手里了。

这无疑解决了问题,户部众人本就佩服他,如今更是拿他当财神。

只是他做的事,朝臣知道,商户知道,百姓却未必知道,但他们不知道朝政却知道杂货铺。

宣和手底下的铺子粮价仍旧没有大涨,去岁还有存粮,平价放出只是不赚,倒也不亏,今年却开始高价收,平价卖,铺子里的米粮极少缺货。

更别说还有施粥施粮的,明眼人都知道他这是在赔钱。

有人听说了这是秦王的手笔,当即就在杂货铺前跪下磕了头,说王爷高义,救了他们全家。

受了恩惠的远远不止一家,有了带头之人,众人便也纷纷效仿,一个两个,没一会儿杂货铺前便跪了一片,那带头之人言道:“王爷大恩,小人愿在家中供奉长生牌,为王爷祈福。”

边上又是一片应和,到最后竟有人说要为他立生祠。

宣和听宋钱说这事的时候也有几分无奈,他本就积累颇多,又收了谢淳的私房钱,富可敌国不是说说的,就去年的税收,还真不如他挣的银子多,他亏得起,却不能这么嚣张地说出来。

只是再这样下去他离上年画当门神不远了,就差一个传奇的死法。

他想,谢淳若要捧杀,这就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啊,灾情过后,让他离奇地死去,连现成的借口都有了,天神归位嘛。

皇帝再下圣旨表彰,百姓为立祠,说不定百年之后他真就成了神谱上的人。

灾难过了,他这个功高震主的死了,皇帝面子还上过得去。宣和越想越觉得这主意委实不错。

虎牙轻轻咬了咬舌尖,他倒不担心谢淳,别人就难保了。

谢淳近来已经开始收到给宣和上眼药的折子了,还有地方上直接递上来的,正是旱灾十分严重的地区。

折子上说当地百姓只知秦王而不知陛下,恐秦王有不臣之心……

谢淳却从未在朝上提过,更没有对宣和说。

宣和这,是白修远说的。

他默默收好了名册,有些想笑,这还真有几分党同伐异的意思在,随即又敛了笑意,想来是他好事做太多,叫人忘了他的本性。

万寿节的宴席上,他端着酒杯像那名册上的大人一个一个地敬酒。

他什么都不说只是敬酒,反而叫人万分惶恐。

他知道了。

他如何知道?

他想做什么?

谢淳坐在最上方没有什么反应,大有两不偏帮的架势,宣和知道他们心中煎熬,愈发从容,一手酒壶一手酒杯,不紧不慢一个一个敬,殿中的谈论渐渐停了,连呼吸都凝重起来,一时间只余丝竹之音,有些空洞。

一壶酒将尽,宣和倒出最后一杯,将酒壶随手扔给侍从,便向着下一个目标举起了酒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