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昏迷(第3/3页)

“他的苏醒对我们来说都是一个莫大的惊喜,否则就太遗憾了。二十年来,世界发生了很多变化。美国一位叫做华盛顿·欧文的作家曾经在1819年写过一个故事,里面的主人公叫做瑞普·凡·温克尔,他就曾经在山中睡着,然后一晃二十年过去了,醒来时世界早已不复从前。”

“那时已经不是瑞普·凡·温克尔了,变成了贝拉米了,美国作家爱德华·贝拉米,在1888年完成了一部极具浪漫主义色彩的小说《回顾》,里面对于公元2000年的理想社会进行了详细的描述。”

沃明说,“无可否认,一切变化都很大,而且随着变化的还有我自己,我已经成为一个老人家了。”

伊思比斯特陷入了迟疑,本想假装惊讶,却完全失去了时机。“这点我早应该想到的。”

“我当时的年龄是四十三岁,您曾经发过电报给几家银行的董事长,还记得吗?是他们将电报转寄给我。”

伊思比斯特说,“是啊,当时我翻查他的口袋,从支票簿上得知了他们的地址。”

沃明说,“其实增值并不是难事。”随即两人又陷入沉默之中。但是伊思比斯特的好奇心却有增无减。

“这样的迷睡状态可能还会持续很多年,”伊思比斯特略微迟疑了一下,随后又接着说,“这点是我必须要考虑的,有关他的一切事务,将来很有可能再由别人接手,这一点相比您也清楚。”

“伊思比斯特先生,不知道您是否相信我,其实那也正是我反复思考的问题之一。很巧合……我们没什么信得过的亲戚,这种状况确实比较特别,可以说前所未有。”

“确实,”伊思比斯特也说道,“其实这应该是一个公共托管人需要管理的事情。希望我们能够找到这样一个人,切实履行这一职责。”

“依我看来,这种监护人需是有长生不老的本事才行,或者是某个公共团体。有些医生认为他很有可能还会继续活下去,所以,我也特意去为他找过一两个知名度比较高的人,不过目前还没有收到什么回音。”

“或许将他交给某个公共团体来照料是个不错的注意,比如不列颠博物馆托管人或者皇家内科医师协会这样的组织。”

“但是说服那些人将他带走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呢。”

“我猜测应该是程序非常繁琐拖沓吧?”

“不完全是这样。”两人之间再次陷入沉默。

“这件事确实令人感到好奇,确实,”伊思比斯特说道,“而且看趋势复利还会有所增长呢。”

“确实没错,”沃明说,“金子的储备量眼看就要耗尽,于是便滋生了增值的趋势……”

伊思比斯特还做了个鬼脸,“这种趋势我早就感觉到了,不过,这对他来说有利无害啊。”

“前提是他能够醒过来的话。”

伊思比斯特赶紧接着说,“如果他能够醒过来,您看见没?他的鼻子明显萎缩着,眼睑也陷得很深,完全是一副病态。”

沃明看了看,陷入了片刻沉思,最终说道,“他能不能苏醒,我确实很怀疑。”

伊思比斯特说,“我依旧没有太明白,这种情况究竟是什么造成的呢?我记得他曾经向我提起过自己曾过分的使用大脑,让我感到实在匪夷所思。”

“他是一个性情中人,偏激好动,而且天赋很高。他有一个烦事重重的家,然后他离了婚,并由某种活动中获得了些许慰藉。我猜测,应该是某种狂热的政治活动吧。据我所知他是一个激进派,或者一种典型的自由主义者,而且相当狂热。他们将自己称为先进的群体,精力永远充沛,直至癫狂的程度。他不能忍受约束,对于某一次辩论的得失总是耿耿于怀,最终遭此厄运。我记忆中他好像留下一本小册子,里面充满了杂乱狂妄的言辞,那可真是一本奇书,一些出自里面的语言,或者被证实,或者被驳倒。读他的论题,会让人感觉到在这个世界上,太多的事物无法预知。相信当他醒过来时,已经有很多要学习的东西等待着他,因为他已经忘却了太多。当然我是说,如果有那一天的话。”

“果真如此,我必亲临现场观看,只为听听他对眼前的一切究竟作何解释。”

“我也是的,”我们说道,“我当然会的!”他突然像一个性情善变的老头一样开始自怨自艾起来,“不过估计我永远也等不到那一天了。他永远也醒不过来,他再也醒不过来啦。”他就那样一直站立在那里,呆呆地看着眼前昏睡的人,内心不住感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