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第2/4页)

这也是江敬武所一直怀疑的。

“别找了。”张氏提醒道,“像现在这样平平安安的过日子,不是很好吗?若当初作孽的人发现她还活着……后果不堪设想!”

话说到这份上,他还有什么不明白的?

想想阿瑾那孩子才六岁,就已经给磨练成这样了,可见高门大院何其凶险。

“我明白。”江敬武说,“本也不打算找了,起初只觉得是家里人不亲,女儿失踪了十几年都没有再打探一下。现在想来,这反而是最好的结果。”

张氏感慨道:“是啊,一晃都十几年了。”

母子俩又说了些话,各自打消了些心中的疑虑。

江敬武回到西屋的时候,孩子们都已经睡下了。他实在不舍,挨个看的仔仔细细,恐下次回来的时候,他们就已经长大了。

可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作为父亲,他也想多多陪伴他们,见证他们一点一滴的成长,可同时,又必须要为他们的将来做打算。

——现在他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能给他们提供更好的生活。

而他也只能保证,自己尽量不缺席他们人生中的每一个重要阶段,其余的,也不做奢求了。

-

第二天一早,江敬武启程回郡里。

两地离的并不算远,可也要先到县里,再走水路,满打满算要两天才能到。

柏秋也舍不得他,难得表现出几分热情来,一个劲儿送他。眼看着都送到村口了,她还不想回去,江敬武便停了下来,同她惜别。

“春种的时候我会回来。”江敬武捧着她的脸,“常写信,平时别太累。”

柏秋乖乖的点头,摩挲着他的手腕,视线紧锁着他英武的眉眼,显然是不想让他离开。

两人成婚都十多年了,却始终如热恋时那般亲密无间。

“回去罢。”江敬武克制地揉了一把她纤直的后颈,目光灼灼,“记得想我。”

旁边还有人等着。

对方今天到县里有点事情,借里正家的马车用,刚好捎江敬武一程。

两人也不好太黏糊,依依不舍地分别了。

-

柏秋回去之后,天刚蒙蒙亮,孩子们接二连三醒了过来,得知阿爹已经动身,一个个都有些失落,早饭都没心情吃。

阿爹不在家,建房子的重任他们就自觉担了起来。

虽然大伯和四叔常去看,但几个孩子还是一天都没有缺席,想要亲眼见证新房子的落成。

阿森好奇心重,终日缠着江三伏问东问西,把建房子的方法学了七七八八。

有天抓到了一只□□,还用泥块专门给它盖了间小房子。

嫌不够漂亮,就在上面戳了片大树叶,越看越满意。但里面的住户似乎不太喜欢,当晚就逃跑了。

逃跑之前还踹翻了屋顶。

孩子们将新房子当成了玩乐的地方,每天一吃完饭就跑过去玩。

阿瑾也渐渐习惯这种状态,不要他们去喊,就主动在这儿和他们汇合。

一晃两个月过去。

光秃秃的地基变成了矮墙,又很快变成了高墙;屋前空地上的伐木被晾干,被搭成牢固的梁木,吊上屋脊;黑色的瓦片贴上、雕花精致的窗棂钉进被刷成白色的窗框里……

孩子们亲眼见证了新房子是如何搭建而成的,成就感溢于言表。

其中,外墙的颜色、窗户的雕花、门前的石狮子都是阿瑾给提的意见,采纳后,效果出乎意料的好。

白墙黑瓦,素净又大气,再加上朱门、飞檐和门口两个憨态可掬的石狮子,就算同城里那些大户人家的府邸相比,也丝毫不差!

众人都夸阿瑾有眼光,连江三伏都默默从他那儿学习了几招……

花江村有个风俗,就是房子上梁、吊顶的那天,要放鞭炮,给乡邻散糖、散果子,邀请他们过来见证,以祈求家宅安宁。

这种白吃的好事儿一向受人欢迎。

是以,上梁那日日,几乎半个花江村的人都过来看热闹。那会儿房子还没建成,只有个雏形,已然能看出气派来了。

原本的山神庙占地蛮大,但房间少。偏殿、正殿、门廊加起来才四间。让他们给改成了两进的宅子:除了门廊之外,另有五间厢房、两间堂屋,并着一个大院子。

可把人给羡慕坏了。

其中,两间较大的厢房朝南,是给阿柔和蜚蜚住的,对面同等占地的厢房则被隔成了三间,留给三个小子。

门廊可以摆些杂物,或者放些花盆之类的装饰,整体看下来,不仅气派而且实用。

除此之外,江敬武的信里还特意交代了,让他们在屋侧用剩下的砖瓦专门盖一间小庙,用来放置山神像。

庙不用特别大,足够给山神像遮风挡雨就好。

众人明白他对山神像的敬畏,自然照做,还特意空出些许来,用以摆贡桌和参拜用的物件儿,等于修了间小型的庙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