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这是我人生的第一部科幻长篇。

作为一个有着重度拖延症的作者,我在心底还是庆幸自己最终完成并出版了这部作品,虽然离动笔已过去了整整四年,中间经历太多事:离职、生病、成为父亲……

这部长篇缘起于发表在2012年《科幻世界》增刊的中篇《太阳知道答案》,那是一个情节相当粗糙的故事,但其中的核心创意,一种关于费米悖论的另类解释,还是让我颇为自得。再后来,这个并不让自己满意的作品竟意外收获了一些读者的喜爱,甚至出人意料地得了奖,于是我萌生了借用《太阳知道答案》的创意写一个更为广阔的故事的想法,那是一个在我心中飘荡了很多年的故事,一个发生在并不遥远的未来、物质已无限富足的社会的反乌托邦故事。

然而在写作过程中,这样一个单一的想法却如投入荒原中的一粒种子,无意间蔓生出众多枝叶,不觉间创生出好几个其他主题的小故事,尽管这些小故事在自己看来都是推动主脉故事发展的支点,但这种构建长篇的写法,是让主线故事更为生动立体,还是更加支离破碎,我自己无从把握,效果还是交由读者去评判吧。

在小说第一稿完成后的一天,我和一群朋友在成都九眼桥一家小酒吧聚会。席间,有一位初次见面的朋友闲谈起他的人生经历,自己如何从金融公司高管转型为电影导演,他提到是一部电影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轨迹,这一部电影叫作《肖申克的救赎》,当看到肖申克爬过了长长的下水道,满身泥泞地钻出地面,在滂沱大雨中张开双臂时,他被深深触动了。

“循规蹈矩的生活就像一座无形牢狱,你是否有信念与勇气如肖申克那样,去挖掘一条隧道,寻求自己想要的生活。”

当他说出上面那句话时,我看到一丝光亮闪烁在他眼中,这一刻,他身后的锦江灯火辉煌而迷离,忽然间,我想起了自己小说里的那些故事,以及故事里的那些主角,宁天穹、玻尔兹曼、建文帝、身陷北河二的宇航员、木卫二海底的鲛人……他们的人生轨迹无不是冲破了所在星球引力的桎梏,飞向了广袤的太空深处。

“梦从海底跨枯桑,阅尽银河风浪。”这或许也是这部小说的主题之一。

谈一下《宇宙涟漪中的孩子》这个多少有些拗口的书名吧。我以前还写过两个中篇,《宇宙涟漪中的星球》与《宇宙涟漪中的魔法师》,分别关于引力波和暗能量。“宇宙涟漪”这个词来源于大学时代阅读过的一本科普著作,《宇宙之海的涟漪:引力波探测》。将浩渺宇宙中无处不在的引力波比喻为大海中盈盈荡漾的涟漪,这样的意象让我沉迷不已。非常巧合的是,就在本书修改第二稿的时候,真实宇宙中缥缈的引力波终于被捕捉到了,各大媒体被引力波刷屏,我也沉浸在巨大的喜悦之中。这或许就是科幻的一种独特魅力吧,不经意间总是能与一些激动人心的科技进程同行。

SklnΩ》是我心中这部小说的另一个书名。这个简洁而神奇的方程式由玻尔兹曼(他同时也是小说中的一个人物)发现,定义了一个封闭系统的无序程度——熵。这个公式不仅可以计算出我们身处这个宇宙程序的最大运算速度、能容纳的最大信息量,还能通过人类的寿命、大脑中神经脑回的数目,计算出一个人穷尽一生与外界作用出的最大熵。当然,这个数值是有限的,于是从一个人到一个文明,如何在一个有限的、熵增的世界且歌且行,如何巧妙地、逆熵地度过自己的生命周期,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深远问题,本书只是对此进行了一些极其浅薄的思索。

本书的面世要感谢很多人。

首先感谢科幻世界杂志社,我仍然清晰地记得,1994年冬季在家乡报刊亭与《科幻世界》的那一次不期而遇。从那以后,我没有错过任何一期《科幻世界》(包括《科幻世界·译文版》),如今家里的旧杂志堆起来已经超过了自己的身高。二十二年前那个被《科幻世界》开启了一扇窗的少年,一定不会想到有一天自己能有幸成为这本杂志的作者,也不会想到有一天能由它出版自己的科幻长篇处女作。

还要感谢参与制作这部书的一些编辑,姚海军、王维剑、拉兹,是他们的辛勤付出让这部书得以面世。

另外,要感谢我的家人。感谢我的父母,他们的包容与支持,是我从中学开始的科幻创作生涯的最大支点;感谢我的妻子,她永远是我小说的第一个读者。

最后,感谢此书的所有读者,非常有幸与你们同行了这样一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