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斯星纪事(第2/8页)

“有这可能……我会查的。不过,甲烷层距离我们有三万米,而且那是平流层,这么特殊的气象应该很早就有迹象。”

“也对,看看数据再说吧。”

大厦顶部是观测基地。这里有三十五个房间,每个屋子都有各自的观测项目,“千里眼”在最里边。“千里眼”是一个内部称呼,正式的名称是“顶层观测和卫星通讯集成中心”。主要任务是观察顶层,与卫星保持三小时一次的通讯联系。

顶层是行业术语。土斯星的个头不大,赤道直径五千余公里,却有着奇特的地表,卫星图片上显示的是一个皲裂的褐色大球,就像一个布满裂纹的胡桃。每一道裂纹都是深不见底的沟壑,两万米到四万米不等的绝壁悬崖。初期的光谱分析表明星球大气成分以甲烷为主,然而进一步的勘查却发现沟壑底部大约四千米空气层富含氮氧而没有甲烷,比例接近可呼吸大气。从四千米往上,氧气含量逐渐减少,在三万米高空,形成甲烷为主的平流层。这是一种奇特的大气分布,然而却在土斯星球存在。这意味着不需要庞大复杂的制氧系统,人们可以在地堑中露天生活——这是无法抗拒的吸引力。塔后城很快建立起来,来自各地的移民迅速填充着这个新开发的处女地。星球气象学飞速发展,“土斯星气象”成为行星气候学会的重点科研项目。顶层这个术语也逐渐流行,变成一个口头词汇,它指的是覆盖整个星球表面、厚达二十公里的甲烷层,就像一个屋顶,覆盖在所有地堑上空。

杜鸣进入“千里眼”。保安人员趴在桌上,僵冷多时。携带的氧气罐通过安检门时引起了刺耳的报警,然而已经没有警卫。杜鸣笨拙地挪动身体,他可以听见自己粗重的呼吸。

到处都是屏幕,杜鸣无所适从。这是他第一次看到中心的真实情况。他读过无数报告,也无数次和观测人员通过话,然而他来到这里,还是感到无比陌生,一道鸿沟横亘在抽象数据和眼前庞大复杂的仪器之间。

突然他看到了大明。

大明高大的身躯倒在地上,脸部贴着地板。这个姿势很难看。杜鸣翻过大明的尸体,让他有一个舒服的姿势,然后拉开他的手,尽量拉直。

大明全名李正明,是赫赫有名的行星生态专家,也是杜鸣的导师和朋友。两个月前,封闭实验室开始正式运行,他接受杜鸣的邀请以访问学者的身份加入研究。两个星期前,他才抵达土斯星。杜鸣充满了愧疚感,他费劲地跪下来,帮老师整理衣服。

大明的手里紧紧攥着什么,那是一支笔。

杜鸣下意识地抬头看着眼前的操作台。他很快找到了大明最后写下的便笺,就在屏幕上,仍旧在闪亮。

刺榕→地上桉→高地蚁

“高地蚁”后边是一个大大的惊叹号。“刺榕”和“地上桉”用红色的框圈在一起。然后是一个红色箭头,箭头所指的方向写着人类。最后加上的一笔是大大的红叉,正打在“刺榕”上边。最后的红叉非常仓促,笔画看起来很虚弱,也许这是他最后挣扎着补上的东西。

杜鸣打开通讯,“凯,我看到大明了。”

“哦,他怎么样?”凯知道自己是明知故问。

“过了。”

“杜鸣,他永远和我们同在。”

“我看到一点东西,可能你更明白那是什么意思。”

“什么?”

“根目录下,访客空间,3497存盘,大明画了个图。”

土斯星是一个怪异的星球。两种植物遍布整个星球,刺榕和地上桉。刺榕长在悬崖绝壁上,生活在氧气层;地上桉生长在高地,甲烷层。除了这两种植物和少量细菌,整个星球几乎没有其他生物。断言土斯星就是刺榕和地上桉的星球为时过早,然而这个星球物种稀少却毫无疑义。

另一个更为怪异的事件是高地蚁的发现。十年前人类发现了第一只高地蚁。这种小生物以惊人的速度在整个星球上繁衍。它们以地上桉为食,分泌特殊的黏液构筑蚁巢,不分昼夜地觅食,筑巢,繁衍……仿佛一种繁殖机器。如果行星勘测发现这种生物,那并不让人惊奇,让人惊奇的是五十年前人们来到这个星球的时候,完全没有这种生物存在的踪迹。可前几年它们仿佛从地下冒出来,旋风般地席卷整个星球,让地表形态发生了不小的改观。幸运的是,它们只在甲烷层高地活动,从来不进入谷底。高地蚁和地球的蚂蚁是截然不同的生物,之所以被称为蚁,仅仅因为外形有类似之处,但人们对蚂蚁比较熟悉,而对这种新生物一无所知。

“这绝对不是一个完整的生态!”李正明刚来到塔后城的时候这样对杜鸣和凯说,“这不平衡。不平衡就很有问题,甚至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