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的地球之歌(第2/13页)

“风雪号”在环形山附近降落,我们开始接近远处那个金属体。首先是派遥控车,然后是派船员去金属体附近探测。一个发现接着一个发现浮出水面。在近距离观察下,金属体显现出陌生却又似曾相识的外表,它不仅是一艘飞船,而且显露出明显的古地球特色,令人想起在博物馆中常见到的大衰落之前的文明遗迹。

船员们大胆地接近了飞船表面。在那里,人们辨认出了许多古代飞行器的特征和组成部件。转到另一面,在银河的光芒下,我们甚至发现了写着它的名字和型号的古文字。

飞船的名字是古英文:“Nebula”,翻译成现代语言,就是“星云号”。于是我们确凿无疑地知道,它是人类自己的飞船,来自曾经的古地球。

大衰落之前的地球!

我将扫描得到的飞船立体图形输入数据库里查询,很快发现了古飞船的归属。

那是公元纪元二十一世纪末叶,人类所制造的一种亚光速飞船,它的速度第一次接近光速,速度可以达到每秒二十五万公里左右。对于当时而言,这是科技的一个重大飞跃。自从二十世纪的登月之后,人类又吹响了向恒星际空间进军的号角。在二十一世纪末到二十二世纪初的太空竞赛运动中,各大国制造和发射了上百艘这样的飞船,去探索太阳系之外的广袤空间,那是人类第一次星际探索的浪潮。

但随后就是众所周知的大衰落时代。整个地球环境崩溃,经济衰竭,人口危机,能源危机……探索宇宙的步伐停止了,人类被自己的痼疾打倒,随后,世界被第四次世界大战的硝烟笼罩,大国之间的核战争摧毁了大半个地球……曾经的繁荣被遗忘了,文明衰退长达千年,科学与人文不绝如缕,直到五百年前才进入文化复兴时期,三个世纪之前,饱经沧桑的人类才再次踏上了星际征程,在各大星系开拓殖民地。五十年前,超空间跃迁技术问世了。让我们只需花相对很短的时间就可以到达上千光年之外。到达这里,我们只用了一年不到。

但这里毕竟是距离地球六百五十光年之外,连光也要飞六七个世纪才能到达这里。而在一千五百年前的第一波星际探索浪潮中,绝大多数飞船的目标仅仅是几光年、几十光年外的较近星体。以往所知道的飞得最远的飞船,也不过飞到了毕宿星团,距离地球只有区区一百五十光年,飞船时间的七十年之内可以到达。即使如此,那些探险者一生也不可能再返回地球了。

人类当然有着探索更广阔宇宙空间的雄心,但却被若干困难所阻碍:真空中并非一无所有,每立方米中都会有几个游离的氢离子以及其他微粒,处于近乎光速飞行状态的飞船会和真空中游离的原子发生碰撞,由于其超高速度,对飞船外壳的磨损相当严重。几十年累积下来,很容易出这样那样的问题,如果碰到大一点的宇宙尘或微陨石,危险系数更高。

而更大的问题在于宇航者自己,人类是生于大地的物种,难以适应星际的广袤和冷漠。许多探险者无法承受几十年中都远离地球、漂浮星海的孤独煎熬,不是陷入抑郁而自杀,就是精神错乱,产生幻觉。试图用这种原始的光速飞船去探索上百光年外的星体,正如在古代用一叶扁舟想要渡过太平洋一样,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只有在超空间技术发明之后,人类才具备了远离母星系,进入银河系深处的能力。

但千真万确,这艘古代飞船跨越了六百五十光年的距离,抵达了猎户座α附近,甚至降落在其唯一一颗行星的表面。不可思议,不可理解,他们是怎么做到的?数据显示,这种飞船的最快速度是光速的百分之九十,这些古人们要花七百多年的时间才能到达这里。即使将相对论效应计算在内,对于飞船上的乘客来说,也要飞行整整三百年。

六百五十年!至少十代人的时间。在那个时代没有人能活那么久,他们的平均寿命只有一百年左右。而他们也没有可用的冬眠技术。那么,这是一艘世代飞船?但资料显示,这类飞船最多只能承载五六名宇航员,无论怎么搭配组合,他们最多也只能繁殖三四代,否则就必须近亲乱伦,生出孱弱或白痴的后代。

“风雪号”的数据库中没有这艘飞船的具体资料,毕竟,差不多一千七百年过去了,经历了那么多次兴衰战乱,古代的历史资料能保留下来的少得可怜。但在那艘飞船本身中,必定有我们想要知道的信息。

我们的船员进入了飞船,它内部的气体早已经泄漏光了,处于真空状态。正因为如此,大部分物品仍然保存完好。我们了解了它的具体构造,古代人某些方面不输给现在这个时代的工艺水平令我们赞叹不已。但主体结构的粗糙和各种技术的原始则让我们更加惊叹:人类竟能凭借这样简陋的工具跨越六百五十光年的宇宙瀚海,抵达这遥远的群星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