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第7/10页)

[180]该传说的直接来源是《大不列颠百科全书》(第九版)中的“澳大利亚”词条,其中说:“传说中,布达伊是(澳大利亚土著人)信奉的唯一神灵,是一个身材巨大的老人,长期以来一直住在沙漠深处,头枕着自己的胳膊睡觉。但有朝一日,布达伊会醒来,把整个世界吞噬掉。”

[181]彼得·埃杰顿·沃伯顿(1813—1889),西澳大利亚的开拓者之一。

[182]澳大利亚大沙戈壁中的一个小镇,距离皮尔巴拉约300英里。

[183]西澳大利亚北部地区的一条河流,注入印度洋。

[184]《印斯茅斯疑云》写于1931年11—12月。起初,作者对小说非常不满意,不愿意拿出去发表,但在1933年初,作者把小说的文稿借给了奥古斯特·德莱思。德莱思未经洛夫克拉夫特同意,便把小说文稿转交给《诡丽幻谭》的范斯沃斯·莱特。但莱特以故事太长但分成系列发表又会破坏故事的完整性为由,拒绝发表。小说最终于1936年由威廉·L.克劳福德的梦幻出版社以小册子的形式发表,这也是作者在世时出版的唯一书籍。

[185]参阅《塞勒菲斯》中的相关注释。

[186]1920年1月,美国宪法第18号修正案正式生效。这项法律规定,凡是制造、售卖乃至于运输酒精含量超过0.5%以上的饮料皆属违法,这就是美国历史上著名的禁酒令。禁酒令实施后,没能像预期的那样,实现美国人道德情操的净化,相反却带来了严重的社会问题,贩卖私酒的黑市越来越猖獗,警察日益腐败,黑社会开始发展壮大,犯罪率不断飙升。

[187]马萨诸塞州东北部城市,位于梅里马克河入海口。作者曾于1923年4月与青年业余作家埃德加·J.戴维斯第一次造访纽伯里波特,1931年10月又去过一次。

[188]马奴赛特河(Manuxet),可能是作者依据流经纽伯里波特的梅里马克河杜撰出来的河流。在马萨诸塞州普利茅斯县有个小镇叫马奴麦特(Manumet),有条河叫马奴麦特河,河水注入巴泽兹湾。

[189]美国与英国之间发生于1812年至1815年的战争,亦称“美国第二次独立战争”,是美国独立后第一次对外战争。

[190]指波士顿至缅因州的铁路线,始建于1835年。罗利到伊普斯维奇的铁路支线现实中确实存在。

[191]吕底亚国(今属土耳其)最后一位国王(公元前560年至公元前546年),以富有和慷慨著称。今人喻指“大富豪”。

[192]位于美加边境尚普兰湖东岸的小镇。

[193]美国马萨诸塞州艾塞克斯县的城市,位于马萨诸塞州北海岸,是新英格兰历史上的重镇和美国新教徒时期的重要港口城市。

[194]美国马萨诸塞州东南部伸入大西洋的海角和半岛,因其为历史军事重镇和丰富的海滩,每年夏天会吸引许多游客来此旅游度假。

[195]距上文提到的塞勒姆西北5英里,位于此地的州立精神病院建于1874年。

[196]建于1864年至1865年,1886年1月1日对公众开放。1905年,馆长为海伦·E.蒂尔顿。下文中提到的纽伯里波特历史学会会长安娜·蒂尔顿可能是根据她的名字杜撰的。

[197]总部设在瑞士日内瓦,现已蓬勃发展于世界各地。基督教青年会既不是传教组织,也不是慈善机构,主要奉行基督“为世人服务”的精神和“促进大众德、智、体、群全面发展”的理念,根据社会人群(尤其是弱势群体)的需要,从事各种各样的社会服务工作,服务对象不分性别、年龄、国籍、种族和宗教信仰。一些青年会还开设价格低廉的旅店和宾馆。洛夫克拉夫特外出旅行时经常住在基督教青年会。

[198]参阅《疯狂山脉》中的相关注释。

[199]官方名称为老纽伯里历史学会,作者生活时期位于高街164号的佩廷格尔—富勒商行(现位于高街98号库欣商行)。

[200]从中世纪行会演变来的一个组织。共济会并非像人们常说的那样是个秘密组织,也不是教会。共济会强调自己的成员必须是有神论者,而且信奉“四海之内皆兄弟”的理念。作者的外祖父惠普尔·范布伦·菲利普斯(1833—1904)是共济会成员,并于1869年在罗得岛州的福斯特开办了共济会旅店。

[201]马萨诸塞州纽伯里波特的一个狭长小岛。

[202]大西洋上马萨诸塞州东北部的一个岩石角,位于波士顿东北部大约30英里处,是马萨诸塞湾的最北端。

[203]参阅《克苏鲁的呼唤》中的相关注释。

[204]19世纪初北美新英格兰地区滨海房顶上面向大海的屋顶阳台。据说,海员或渔夫的妻子站在这种阳台瞭望大海,盼望出海的丈夫平安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