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篇 奥罗拉(第7/39页)

曼达玛斯故意等了约两秒钟,然后才又说下去:“想要让演化速度增加一千倍,光凭好运恐怕是办不到的。除了地球之外,其他各个行星的生物演化速度都和它所接受的宇宙辐射通量有密切关系。这个速度和几率毫无瓜葛,而是由宇宙辐射所造成的慢速突变来决定的。基于某种因素,地球上的突变要比其他可住人行星多得多,但宇宙射线和这个因素毫无关联,因为地球并未接触到过量的辐射。现在,关于‘为什么’这个问题为什么重要,或许你能看得比较清楚一点了。”

“好吧,曼达玛斯博士,既然我仍在耐心听你说下去,这点连我自己都有些惊讶,赶紧解答你硬要提出的这个问题吧。还是你只找到了问题,却没有找到答案?”

“我找到答案了。”曼达玛斯说,“而这个答案的关键,在于地球另有一个独一无二的特点。”

阿玛狄洛说:“我来猜猜看,你是指地球有一个巨型卫星。不用说,曼达玛斯博士,你当然不会声称这是你的发现吧。”

“绝对不会。”曼达玛斯硬邦邦地说,“虽然巨型卫星似乎很普遍,例如我们的行星系共有五个,而地球的行星系则有七个。然而,已知的巨型卫星几乎一律环绕着气态行星,只有一个例外,那就是地球的卫星——所谓的月球——它环绕着一颗比自己大不了太多的行星。”

“我可否再提出‘几率’来解释这个现象,曼达玛斯博士?”

“这回或许真是几率,但月球仍是独一无二的。”

“即便如此,这颗卫星和地球上生意盎然又有什么关联呢?”

“这点或许不明显,这种关联的确可能并不存在——但是,若说地球这两个独一无二的特点毫无关联,那更是加倍不可能了。而我,已经找到了一个关联。”

“是吗?”阿玛狄洛敏感地说。终于要有不容置疑的证据,能够证明对方是狂人了。他瞥了瞥墙上的计时片,尽管好奇心持续不坠,但是自己真的没有太多时间了。

“月球,”曼达玛斯说,“由于它对地球所造成的潮汐效应,一直在慢慢远离地球。地球上之所以有大型潮汐,全是拜这颗巨型卫星之赐。地球的太阳也会引起潮汐,可是规模只有月球效应的三分之一——正如我们的太阳只能在奥罗拉引发小型潮汐。

“既然潮汐作用使得月球离地球越来越远,在这个行星系的早期历史上,两者的距离一定比现在小得多。而月球离地球越近,在地球上引发的潮汐就越大。这种潮汐对地球有两个重要作用,一来是随着地球的自转,它会导致地壳厚度不断收缩,二来则会减慢地球的自转速度——后者的成因除了前者之外,浅层海底的海水摩擦力也有贡献——于是,地球的转动能就转换成了热量。

“因此,在所有的可住人行星当中,要数地球的地壳最薄,而且也只有地球拥有火山活动,以及依然活跃的板块构造。”

阿玛狄洛说:“可是,你所讲的这些和地球的生意盎然都扯不上关系。曼达玛斯博士,我劝你赶紧进入正题,或是立刻告辞。”

“请再忍耐一下,阿玛狄洛博士,再给我一点时间。一旦发现这个特点,当然要好好研究一番。我曾针对地球地壳的化学发展做过仔细的电脑模拟,特别考虑到了潮汐效应以及板块结构——在此之前,即使有人研究过这个问题,也从未采用像我这么严谨精密的方法,请容我自夸一下吧。”

“喔,没问题。”阿玛狄洛喃喃道。

“结果相当明显——你若有兴趣,我随时可拿相关数据给你过目——地球的地壳和上地函中的铀和钍这两种元素,浓度居然能高达其他可住人行星的一千倍。更特殊的是,它们的分布并不均匀,所以在那些分散各处的矿囊里,铀和钍的浓度还要更高。”

“而我猜,放射性高到危险的程度吧?”

“不,阿玛狄洛博士,铀和钍的放射性都非常微弱,而且所谓的高浓度,是指相对于正常值而言,本身并不能算非常高。我再强调一遍,这些都是月球那颗巨大卫星所引起的。”

“那么我想,这些放射性即使不至于对生命构成威胁,加速突变却是绰绰有余了。对不对,曼达玛斯博士?”

“没错。由于这个缘故,生物的灭绝有时会更为迅速,可是新物种的出现同样会变得更快——这就促成了种类繁多且数量庞大的生命形式。于是终于有一天,达到了发展出智慧生物和文明的临界点,这是只有地球上才会发生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