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遵从上帝的意愿(第2/3页)

另外,就常理而言,地球上无论任何地方的岩石,由于受到雨水的长期冲刷,表面上都会留下一道道的纹路,并且自然生成一些生命力很强的植物。但这里的岩石表面没有一丝纹路,而是异常光滑,也不生长任何植物。自然,没有一只鸟喜欢到这里来,这是一个缺乏生机、没有生命的地带。

然而,“多布里纳号”却招来了大批海鸟,如海鸥和信天翁之类。它们飞到船上来寻找食物。这些鸟不分昼夜地栖息在船舷上,怎么赶也赶不走。只要有人在甲板上扔一点点食物,饥饿的鸟儿就会立刻扑过去,眨眼之间就将所有的食物一抢而光。这没有什么可惊讶的,因为这个地带是寸草不生的荒凉之地。

几天来,“多布里纳号”经过的这一带海岸就是这种荒凉的景象。不过,海岸的轮廓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有时也会发生一些改变,它的顶部往往在几公里之内是一成不变的完整形态,鲜明而又独特,随后便是参差不齐的柱石。不过,这里的悬崖下却没有一片沙滩、石滩和沿海常见的那种礁石带,只是偶然会出现一两个小得可怜的海湾,但是绝对找不到可以为船只提供淡水的地方。大家举目四望,到处都是悬崖峭壁。

“多布里纳号”沿着海岸行驶了大约400公里后,突然出现了阻碍,再也无法继续前行。船长助理普罗科普一直在全神贯注地在航海地图上标注这道新的海岸。这时,他发现从这个地方,海岸又自南向北延伸开去。难道地中海到东经12度便终止了?这道新海岸会不会一直延伸到意大利的西西里岛呢?不过,这个问题很快便可以弄清楚。如果果然如此,那么原本环抱欧洲、亚洲、非洲三大板块之间的地中海便缩小了一半。

为了查明这道新海岸的情况,“多布里纳号”又掉转船头,向着北方的欧洲海岸驶去。古老马耳他岛曾经先后被腓尼基人、迦太基人、西西里人、罗马人、汪达尔人、希腊人、阿拉伯人和罗得岛的骑士们所占据,如果它能够在这次灾难中幸存下来,那么纵帆船只要再北行驶几百公里,就可以看到这个古老的海岛了。

然而,这个海岛已经不存在了。2月14日,在昔日马耳他岛所在的位置,探测器从海底取出的仍是那些不知名的金属粉末。

“看来这场灾难殃及的地区不仅仅是非洲大陆。”铁马斯彻夫伯爵说道。

“是的。”普罗科普说道,“这场可怕的灾难涉及的范围,我们根本无法确定有多大!老爷,我们下一步该怎么走?‘多布里纳号’应该往哪个方向去?”

“去西西里、意大利、法国,”塞尔瓦达克上尉大叫道,“去我们可能去的所有地方,为了查明……”

“我们是不是地球上唯一的幸存者!”这时,伯爵语气沉重地插了一句。

塞尔瓦达克上尉没有再说什么,他的预感同伯爵一样,他的心里一样笼罩着厚厚的阴云。纵帆船继续前行,马耳他岛所在的位置很快便被他们甩在了身后。

这是一条自南向北的海岸线,而且一直绵延不绝,因此根本无法驶向通往埃及的锡尔特海湾。显然,如果想从海上到达希腊海岸和土耳其帝国的一些港口是不可能的,所以他们不能寄希望于通过爱琴海、达达尼尔海峡、马尔马拉海、博斯普鲁斯海峡和黑海,最后到达俄国的南部边境。

“多布里纳号”如果想要到达欧洲,目前只有一条路线可走,那就是向西去寻找地中海的北部海岸。

2月14日,他们继续向前出发了。可是,天气似乎成心和他们作对,海面上狂风大作,波浪翻滚,载重只有两百吨的“多布里纳号”随时都面临着灭顶之灾。

船长助理普罗科普心里异常焦虑。在他的指挥下,“多布里纳号”早已降下了风帆,放倒了桅杆,竭力同风浪搏斗着,但是收效甚微。巨浪翻滚,时而将纵帆船高高托起,时而又把它推入狂暴的惊涛骇浪中。这时,螺旋桨已经离开了海面,不时打着空转,再也不能发挥任何作用。他们虽然将机器开到了最大限度,但是仍无力抵御那巨大的风浪。

没有任何地方可以作为避风港。海岸上到处都是悬崖峭壁,找不到一处可以停靠的地方。普罗科普不得不做出最坏的打算,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只有让“多布里纳号”强行靠岸。可是,即便他们能够登陆,在这个无法立足的海岸上,他们又将面临怎样的处境呢?海岸上一片荒凉,看上去根本没有生存的希望,他们的食物一旦吃光了又该怎么办呢?在海岸的那边,或许会有一片截然不同的新天地,但是希望十分渺茫。

所有的水手都投入了与风暴的搏斗当中,他们沉着勇敢,对自己的指挥官抱有坚定的信心。可是,发动机由于过度运转,随时面临着熄火的危险。此刻,螺旋桨已不能发挥任何作用,船首的三角帆——专门为对付风暴而设计的——现在也无法挂起,因为一旦挂起就会被飓风撕碎。纵帆船失去控制,被风浪裹挟着推向海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