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外观、运用状况、工程外带设施

1

地平线那边的山峰迎来金色的曙光,十四天的白昼开始了。

太阳并不是朝上,而是朝水平方向移动。城郭从西侧开始慢慢被照亮。最先闪耀的是银灰色的城墙。呈三长排、宽达数百米的太阳能电池板如同守护贵族公馆的墙体一般,闪闪发光。

紧接着是主楼西翼。伫立在电池板背后的圆拱屋顶平房在阳光的照射下泛起白色。由南到北共有三栋东西走向的长条建筑物,外形酷似耳堂。是逗留的游客以及工作人员的居住栋。墙面稍小的窗户以及使用弯曲混凝土砌块建造的拱形屋顶虽然主要用于承受外扩建筑物的内压,但其功能性的外形也为外观装饰加分不少。

屋顶和墙面砌块的连接部是韵律感十足的半圆装饰及伦巴第带。二者均由冰制成——通过精密的程序,控制形似消防车的密封用喷水设备。这是御鸟羽综建的建筑设计师们呕心沥血设计出的作品。

西翼之后是厚重的主楼,主楼地板面积约为三栋居住栋大小,是第六大陆最大的建筑物。可容纳三十人会餐的宴会厅等等,娱乐生活设施基本一应俱全。

再接下来是主楼东翼——大教堂。名副其实的二十米尖塔高高耸立。站在圣坛中望去,祭坛上方的半拱窗户洒下铅制彩色玻璃柔和的光线。室内装潢风格较为庄严,而非华美。

各栋建筑恬静的氛围、拱形设计、别出心裁的石造少窗结构,设计师投映出地球上流传久远的传统建筑风格。罗马风格的特征尤其明显。第六大陆主楼一方面作为凝结了先进科技的月面基地,同时也拥有着媲美中世纪城郭的美丽外观。

出于装饰和功能两方面需要,尖塔总体上被设计为华丽的哥特风格。尖塔上隐藏了一个重力下落式的水箱,其高度充分保证了设施内的水压,重量则将高高的教堂压得严严实实,保证了密封性。

太阳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绕转,一周之后接近地球,照亮了位于地球近端的全体城郭。主楼东侧是密闭环境维持栋(CELSS)的平房。空气、水、电、热、排气、废弃物等等全部在这栋房子里生产、处理。吸取昆仑基地的教训,循环流体流通的管道收纳在巧妙组合起来的外墙砌块缝隙中,既不会断裂,也不会在居住空间中显得碍眼。日常维护由管道内的机器人操作实施。当然,所有的流路是环状式的,即便某个部位堵塞了,也可以从反方向维持供给。

废弃物只要在能源方面有价值就会被回收利用。即便不可回收的废弃物也不会被丟弃到户外,而是在压缩成块状之后整齐地摆放到开采月壤留下的洼地中。虽说是废弃物,但肯定含有月面上无法采集到的元素。只要好好地保存管理,总有一天会派上用场。

密闭环境维持栋的东边是西王母六号,水泥制造模块、冻土分解模块等建设设备群以及大型投射器投射冻土形成的冻土集聚处。不可否认,它们没有为景观做出贡献,但是它们并不是永久性设施。等到哪天条件成熟后,它们就会被搬至别处或者解体。眼下,只好在它们前面堆积混凝土砌块,好让它们不被路过的人看到。这些混凝土砌块正好也可以为边上的设施挡住飞来的月壤。

设施群的最东边是起降坪。建设初期,只考虑到防止月壤附着在发电板上,海龟号四处降落。随着起降坪建成后,海龟号随即转移到坪内,整整齐齐地排列好。直径三百米的土地上,闪耀着兼用于降落引导的彩灯灯火,俨然成为主楼外围设置的庭园。从上空俯视下去,无疑为设施外观增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

以上的配置都是基于分区的理念决定的,也就是考虑各部分设施之间的相互影响程度进行区域划分。首先,避开月壤污染是首要命题,身为污染根源的起降坪和冻土投射集聚处被划到一起,远离主楼。之后是相对不受污染影响的密闭环境维持栋。再接下来分别是教堂、主楼、居住栋。离重型作业区域间隔如此之远,万一发生事故,也不会受到影响。离污染区域最远的自然是发电板。从居住栋的窗户望出去,只能看见这些面板。面板的对面,白天是白沙遍地的月面,夜晚则是浮在星空中蓝白交织的地球。

而这样的配置同时也是迎接访客的最佳配置。

“真漂亮啊……”妙透过苹果号登月舱的潜望镜俯视着灯光闪耀的起降坪,自言自语地说道。

燃烧着逆向喷射火焰的苹果号着陆之后,没过多久,侧边舱门打开了。没有必要穿宇航服,如果提出要穿当然也可以——乘客走出舱门,朝方形的屋子移动即可。

那是连接起降坪和主楼的航天飞机探测车的密封集装箱。六个人转乘完毕后,集装箱自动下落到探测车的背部。自动驾驶的探测车开始行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