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第3/12页)

“是的,”我说道,“我会为你做任何事。”

就在那时,我明白自己已经入了魔——也可以说,重获新生了。

伊妮娅没有说话,只是点了点头,最后一次捏捏我的手,便转身回到烛光下,回到蛋糕旁,回到等候着的机器人朋友身边。第二天,我得知了这一请求的真正含义,也明白了,兑现我的誓言是多么困难的一件事。

我得先中断片刻。我意识到,如果你们没有读过这个故事前几百页的话,你们或许还不知道我是谁。由于我每写下几页,就得把微薄的皮纸循环利用,所以以前写下的书页都已经不复存在,仅被存储在书写器的内存中。在那些已经失传的纸页上,我写下了真实的故事。或者,至少是当时在我眼中的真实故事。或者,至少是我尽力讲述的真实故事。大致如此。

这是关于伊妮娅的故事,当我写下头几页的时候,我不得不将薄纸循环利用,由于书写器从未在我眼前消失,所以我可以得出一个假设,没有一个人读过我讲的这个故事。事实上,我已经被流放至孤星世界阿马加斯特,写下故事的地方,是在星球轨道上的一个薛定谔猫箱——一个椭圆形的死亡牢狱中。猫箱只不过是个位置固定的能量壳,容纳了空气、食物循环设备、床、桌子、书写器,以及一小瓶氰化物毒气,由随机的同位素发射控制施放——这样看来,你们的确还没读过这个故事。

但我无法保证。当时,奇怪的事情正在发生。从那以后,奇怪的事情一桩接着一桩。对于以前和现在的这些书页,到底有没有人读过,或者,未来有没有人能读到,我还是保留自己的判断。

现在,请容我再次自我介绍一下。我名叫劳尔·安迪密恩,名字念上去像是“高人”——我的确很高,我的姓来自海伯利安这个偏地世界上“被遗弃”的大学城,安迪密恩。而我自己,也很有资格戴上“被遗弃”这个头衔,因为在那个与世隔绝的城市中,我遇见了诗人老头,马丁·塞利纳斯,禁诗《诗篇》的作者。那个城市,就是我冒险开始的地方。写下“冒险”这个词的时候,我微微带着讽刺之意,或许是因为,人生就是一场冒险。我的旅途以一场冒险开始——我试图从圣神手中救下十二岁的伊妮娅,护送她安全抵达遥远的旧地,自那之后,这场冒险就扩变到了我的一生,充满了爱与失,还有奇迹。

总之,故事中的这一周,发生了很多事:教皇驾崩,老建筑师死去,伊妮娅在流亡旅途中过了个不太顺利的十六岁生日,而我呢,已经三十二岁,依旧很高、很强壮,得到的训练主要集中在狩猎、争吵、看别人指挥队伍,依旧缺乏经验,摇摇晃晃地走在一条濒危之路上,快要和一个小女孩坠入爱河,而我本该像对待妹妹般保护她,她呢,似乎在一夜之间,变成了一个女人,作为她的朋友,我熟知她的一切。

还有一件事我得说一下,我在这儿写下的这些事——圣神疆界内发生的事,保罗·杜雷被谋杀,拉达曼斯·尼弥斯这个女魔头被救出,费德里克·德索亚的所思所想——并不是虚构,也不是猜测,不是像马丁·塞利纳斯那个年代里写的虚构故事。我知道这些事,详细到那天德索亚神父的思绪,阿尔贝都顾问的衣饰,并不是因为我无所不知,而是因为后来发生的一些事,我得到的一些启示,是它们让我变得几近无所不知。

以后,你们自然会明白其中的含义。至少,我希望你们会。

实在抱歉,这次重新介绍做得真是拙劣。伊妮娅的赛伯人老爸的模板,那个名叫约翰·济慈的诗人,曾经向朋友写过一封信,是他最后一封辞别信,他写道:“恭送别人时,我总是笨手笨脚。”事实上,我也和他一样,不管是离别,还是见面,甚至在我痴心妄想的团圆中,都是如此。

所以,我将回到记忆中,回到一开始我分享、叙述的这个故事中,也许一时半会还难以理解,那么,就请你们稍稍忍耐一番。

伊妮娅十六岁生日那天过后,狂风号叫了三天三夜,尘暴也刮个不停。但这三天三夜中,女孩不见了。过去四年,我已经慢慢习惯了她不时的消失,按她的话讲,那是她的“休息时间”。头几次,一连好几天不见她人,我急得像是热锅上的蚂蚁,但后来,我便习惯了。然而,这一次,我比以往多了几分焦虑:被老建筑师叫作西塔列森的沙漠营地中,住着二十七名弟子和六十多名支持者,他的死,让他们心神不安、焦虑万分,而沙尘暴让那焦虑又增添了几分,历来如此。在西塔列森附近,赖特先生让他的实习弟子在沙漠中建了几栋砖石住宅,其中有一栋在主楼的南面,大多数家庭和支持者住在里面。营地的建筑群几乎像是一座城堡,有城墙、庭院、铺好石子的走道——刮沙尘暴的时候,沿着它,就可以在楼群中快速走动。但是一连好几天不出太阳,也见不着伊妮娅,不安开始在我心里滋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