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遗址7号(第2/3页)

“主动权在我们就好。”副总理高兴地拍了下桌子。

靳豫北想起了什么,神色变得严肃起来,“严格说起来,这些都是江哲心给我们留下的有利条件。江哲心留下的谜团很多,‘拂石猜想’只是其中之一。”

“为什么这样说?”

“根据我们反复分析的结果来看,江哲心的思想形成非常复杂。当年江哲心在气象研究方面的成果曾经得到过国家领导人的首肯,甚至被称为国家英雄。作为一名科技人员,这无疑是最崇高的褒奖了。他的学术成果不仅为国家发展提供了决策支持,同时也在气象专业领域得到无数观测事实的验证,被奉为经典。但诡异的地方在于,‘拂石猜想’的核心理论却同这些非常成功的成果格格不入,更准确一点讲,是截然相反。如果某个人事先不知情,他绝对不会相信这两种东西竟然都出自同一人之手。”

“这个情况我也听闻过,是比较离奇。会不会是因为江哲心在研究上经历过一种思想变化?”

“您说的这种情况在科学史上也曾经有过,虽然不是很多,但有些人的确大幅度转变过自己以前的某些观点。但江哲心的情况不同,根据现在获得的各种资料分析,可以发现‘拂石猜想’的核心内容产生得很早,与他另外的那些成果至少是同时的,甚至可能还更早一些。”

副总理脸上显出迷惑的神色,“如果是这样,的确让人费解。”

“是的。我们现在甚至推测江哲心真正的思想底色就是‘拂石猜想’,除此之外的那些学术成果都不过是一种权变。”

“有意思。”副总理想起了什么,“我记得是汉代的董仲舒最早论述‘经’和‘权’的关系,经为原则,权为灵活。那么现在看来,所谓学界翘楚、国家英雄等,不过是一种权宜,‘拂石猜想’才是江哲心的灵魂所在。”

“虽然江哲心内心所想我们已经无从得知,但从后来的发展看,事情的真相应该就是这样。综合现有的所有资料,我们只能得出一个结论。”

“说来听听。”

“尽管江哲心发展了另外一些大相径庭的气候理论,甚至用这些理论解决了许多重大现实问题,但他的内心里却一直笃信着‘拂石猜想’,那才是他真正的精神图腾。”

“明白了。”副总理若有所悟地颔首,“显然,对江哲心来说,真理从来都只有一个,他一直坚守,从未动摇。”副总理的语气变得有些幽微,“只是,他为人类描绘的是一幅黑暗的图景。”

“但他说的是事实。我们应该抓紧时间。”

副总理突然走到旁边拉开窗帘,他的目光投向窗外,成千上万的人在远处的山腰处忙碌着,大型机械的轰鸣声即使隔着玻璃也能隐隐听见。这个地方叫马尾岭,是胶东半岛上一处普通的地方,以此为中心方圆四公里已列为禁区。这个地方被选中的理由很简单:它很偏僻,对于将要实施的工程来说它也足够大,更重要的是,这里地处近海丘陵。这些现在看起来非常普通的特点在将来会成为难得的优点。正在修建的工程代号为“火种7号”,但有些知情人在私下里却很伤感地称它为“遗址7号”。

“这就是我们要留下的全部东西吗?我们必须如此吗?”副总理的神情有些疲惫,眼睛里流露出与身份不甚相称的些许软弱。

“我想应该还会有一些。文明还有几十年的发展时间,还会有些值得加入的东西。”

副总理坦诚地望着靳豫北,“有时候我真希望这就是一场梦境,甚至,我希望江哲心是个疯子。”

“其实科学界的很多人比您更希望这只是一场梦,醒来之后,人类依旧幸福地生活。但很不幸,事情正相反,我们以前的生活才是一个梦,而江哲心是把我们从美梦中惊醒的人。他告诉我们那些我们曾经以为会万古长存的生活就要结束了,这是一场在两亿五千万年前就注定要发生的劫难,而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如何让人类文明历劫长存。”

“两亿五千万年……”副总理重复着这个词,虽然已经多次听到这个时间概念,但他依然觉得不可思议。

靳豫北苦笑了一下,“距今二点六亿至三亿年以前的晚古生代二叠纪,地球经历了一个长度至少达四千万年的冰期,那是地球显生宙可以考证出的最寒冷的一次大冰期,强度为五至六级。冰碛物和冰水沉积物动辄延续两千公里,有些冰碛层厚达三千多米。正是这个大冰期导致了二叠纪生物大灭绝。根据江哲心的预言,我们正在进入的就是这样一个冰期,甚至强度还会更高。”

“说实话,我以前一直认为冰期只是久远的历史,从没想过它竟然发生在现在,并将延续到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