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地球来的特使(第4/6页)

“这是谁的名言?”

“亨利·戴维·梭罗。”

“感觉你脑袋里有整本的《世界名人名言大全》啊。”

吃过饭,卢文钊带着泰德赶往欢迎仪式现场。他看见人流骤然比先前多了许多倍,其中不少是记者,不由得对自己提前两个小时到俄斐航天港的先见之明大为佩服。他们先到“媒体报到处”报到,然后接受烦琐的安检,前后四道流程。毫不夸张地说,四道流程走下来,卢文钊的每个细胞都被仔仔细细地分析了一遍,证明完全无害了才让他通过。

卢文钊来到现场,欢迎仪式设在太空电梯的出口。5米宽的牡丹红毯从出口一直铺到了大厅另外一边的楼梯口,至少有200米长。两边是观众区。卢文钊相信,来的观众都接受过严格的政治审查和安全检查。红毯左侧有一个凸起,明显是舞台。一会儿玛蒂尔达会在上边发表讲话。但这个舞台未免大了一些。卢文钊想起了洪之锋的话,突然明白了:这是演出节目要用的。

看看时间,距离欢迎仪式正式举行还有半个小时。可泰德还没有从安检中心出来。出什么事了吗?卢文钊疑惑地想着,往那边瞅了几眼。就在这时,泰德·卡钦斯基迎着他的目光从安检中心走了过来。

“过第三道安检的时候,警报响了。”泰德笑吟吟地说,“不过,没事,是误报。你知道,有时候他们会把安检阈值设得太高。他们叫我重新安检了一遍,这次,那机器乖乖的,没有叫唤。就是耽搁了一些时间。仪式还没有开始吧?”

“没有。”

“那就好。”

“也不知道他们在害怕什么。”

“很可能他们也不知道他们在害怕什么,只是单纯地害怕罢了。很可能要等到那令他们害怕的人或者事情出现了,他们才会彻底明白过来。”

“那个时候恐怕已经晚了。”

两人说着,走到了媒体区指定的位置坐下。说什么搬运器材,不过是糊弄洪之锋的鬼话,所有的直播设备都在卢文钊身上。因此,他们现在要做的事情就只有一件,那就是等待,等待玛蒂尔达·温的到来,等待欢迎地球同盟执委会执政官暨地球派往火星的全权特使的仪式正式开始。

04.

各色人等越来越多,现场也越加喧闹。卢文钊让植入系统估算了一下,至少有3000人聚集在这里。300万人里的3000人,他们来自不同的火星城市。大概是应组织者的要求,来欢迎的市民都穿着各自城市的特殊服饰。从他们的服饰上,完全可以看出他们来自哪一座火星城市。

来往于火星与地球之间的航班是用多年前火星探测器的名字命名的,而24座火星城市的命名则自由得多。有用火星地名的,比如奥林匹斯城;有用宇航员名字的,比如以火星四杰中唯一的女性萨维茨卡娅的名字命名的“萨维茨卡娅之城”就在乌托邦平原上;有用天文学家名字的,比如哥白尼;有用科幻作家名字的,比如布雷德伯里,他写过《火星编年史》;有用地球城市名字的,只是在前面加了一个新字,比如新普罗旺斯、新马丘比丘和新耶路撒冷;还有其他形式的名字,比如惊蛰城,据说因为是惊蛰那天开始建设的。

卢文钊惊讶地看到,这些不同城市的人无论服饰还是言行,甚至是肢体语言,都表现出了不同的风格。露齿一笑、开怀大笑与笑得前仰后合,是有区别的;摇头、耸肩、双手一摊,也是有所不同的;快速眨动的眼睛,竖起食指拼命摇晃,不经意间抠抠鼻孔,抑或是跳起来拍拍别人的肩膀,握手,拥抱,接吻,更是大相径庭。有的能明显看出来自地球哪个地区或者城市的痕迹,但更多的是各种地区或者城市文化的混合——就像他们在基因上的混合。

卢文钊看过一篇论文,说基因与种族、基因与族群关系的研究显示,现代人类基因多样性的现状,是智人祖先走出非洲以后,五六万年前形成的,是人类基因在个体之间、集团之间历经数万年的反复交换的结果。这是一种典型的“网状演化”。所谓种族,是“社会-文化建构”的结果,其本质是政治性的,而非生物学与演化学的。换句话说,以种族为标签,将人类划分为不同集团与亚集团的分类法,并没有生物学与演化学上的依据。人类基因多样性主要存在于个体之间,比较而言,地域与族群的差异反倒无关紧要,种族与种族之间,根本没有可以明晰指示与操作的分界线。

卢文钊在人潮人海中激动地四处张望。他强烈地意识到:传统意义上的白色人种、黑色人种、黄色人种和棕色人种在这里的区别已经不大了,一种源自地球的次生文明正在火星形成。琉璃瓦、狮身人面像、羽蛇神和喀迈拉,如此和谐地混生在一起,就像有史以来一直都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