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山中(第2/3页)

筹备工作正在紧锣密鼓之际。这天晚上十点多,司空炬走进陈亦然的房间,想说说设备调试的事,却没找到人。楼上楼下找遍了,也没发现踪迹。这家伙,多半是勾搭上了附近哪个农妇,猫改不了偷腥。司空炬没有回自己的房间,而是倒在陈亦然的床上,和衣睡下。

天蒙蒙亮的时候,陈亦然蹑手蹑脚地推开了房门。一开灯,却发现司空炬正斜靠在自己的床上,眼睛盯着自己。

“你……”陈亦然尴尬地笑笑,“我……”

“抓紧时间休息一下吧。”司空炬还是面无表情,“早上十点钟开个会。”

会议几乎是司空炬一个人的独家演说。

我知道,这些日子里大家心里都有些想法。这地方远离城市,条件艰苦不用说了。跟着我做这个项目,目前也没有什么收益。你们一定在想,说到股权,项目能不能成功还是个问题。

你们中也一定有人在想,即使要做这样的项目,也应该由国家立项,或者是有跨国公司的资金支持。没有钱,怎么能够聚集优秀的人才?没有钱,谈什么项目呢?

我不否认,谁若有这些想法,很可能有道理,如果按常规思维的话。但我想问你们,如果没有试过,你们怎么能够知道自己不是最优秀的人才?

马云最初做阿里巴巴时,有18个合伙人,这些人后来何等风光,不用多说了。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世界上就有这么巧的事,在马云创业之初,老天就为他凑齐了这么多优秀的伙伴吗?而且不多不少,刚好18个,可以叫作“十八罗汉”?

不是!而是他们有一个伟大的领头人,他们因为跟随了这个人,才将自己的潜能发挥到了极限。在创业的过程中,马云曾经招纳过很多当时社会上公认的优秀人才,但这些人先后都离开了,没能成为顶级精英。

我一直有一个理念:最优秀的人才,不是读书读出来的,更不是考试考出来的,而是自己拼出来的。

回到我们这个项目,脑电波读心术,或者说脑电波阅读器,如果成功了,它必将在人工智能领域、神经领域和心理学领域开辟一条新路。不!岂止是一条新路,完全是一片新天地。建立在这片新天地基础上的商业应用,可以说是源源不断。

这个项目的本质是什么?是破译人类思维的密码,是读心,是通过人的脑电波读到人的内心世界。

读心难吗?对我这样一个心理学家来说,读心也许是世界上最难的事。人的心思是看不到的,打开大脑也看不到。通常,我们只能通过人的行为方式,或者言语倾诉,来判断其内心的想法。但是对于有些人,比如哑巴,比如自闭症患者,现代的心理学就无能为力了。

既然这么难,为什么我们还要做这件事?那是因为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读心也很简单。读心,就如同读书。

司空炬说着,拿起油性笔,转身在白板上写下了一行字——

读心第一定律:读心如读书。

读书怎么读,可以反推一下。文章由段落组成,段落由句子组成,句子由单词组成。我们现阶段要做的事,就是读心的基础工作,把人类思维的单词找出来。具体地说,就是通过对脑电波的观测,找出语言里的单词与脑电波信号的一一对应。我们所做的,其实就是在编一本《脑电波词典》。

如果人类语言中的每一个单词,都能找到一种脑电波的表现形式,那么《脑电波词典》就不难编出来了。而如果这本词典编出来了,那么读心还难吗?

脑电波单词,以何种方式来呈现?首先是一段电子脉冲。然后,再翻译成某种常人都能看懂的形式。这种大家都能懂得的形式,是图像,还是模拟的人声——这就是在座诸位的工作了。

“做一部关于脑电波的词典,真是一个伟大的构思!”司空炬说到这里,陈亦然终于忍不住了,高声叫道。此时,包括司空炬在内,在座每个人的眼里都闪着光,甚至是晶莹的泪光。

“你是我见过的第二聪明的人。”陈亦然模仿着粉丝对明星的举动,站起来握着司空炬的双手。这个滑稽的动作引来了众人的哄笑。“我一直知道,你是第一聪明的。”司空炬抽出一只手来,拍拍陈亦然的肩膀,表示对他的自夸并不介意。

设备已经到位并全部调试好了。但在正式运作,编制《脑电波词典》之前,还有一件事必须做,那就是要找到愿意配合脑电波提取实验的志愿者。这件事看似简单,不需要头上开洞,对接受实验的人没有什么损害,似乎人人都可成为志愿者。甚至,就在这个团队中随便找一个人都行。但实际上,真要做起来就完全是另外一回事了。首先,为了数据的恒定,在团队中找人的想法被排除了。此外,还要满足其他一些条件,比如说:这个人必须是可靠的,能长时间保守秘密;虽然会有一些报酬,但低得可以忽略不计,更不能因日后出现后遗症而纠缠不休;还得跟团队一道,忍受隐居生活的寂寞和旷日持久——不过,倒不必像团队那样承受可能失败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