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本书收录的六篇科幻小说,均为英、美两国科幻小说中的中篇杰作。这些作品情节曲折、想象瑰丽、蕴含哲理,充分展现了时间旅行、机器人、外星探险、未来世界、赛伯朋克和异类生物等六大科幻主题的非凡魅力;其译本出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六本不同的小说集、丛刊和杂志--这些出版物的兴衰与成长,恰巧反映了我国科幻大环境在近三十年的变迁。

《美国制》在一个完美的爱情故事背后揭示了自然人与机器人的矛盾。自从机器人在科幻小说中诞生以来,人与机器人(包括克隆人)的矛盾就一直备受关注,产生了无数机器人小说,更产生了像阿西莫夫这样的机器人小说大家。麦金托什没有阿西莫夫那样的创见,但却用别开生面的叙述征服了人心,使得这个传统故事在今天读起来仍温玉般可爱。这篇小说的中译本发表于《世界文学》1981年第1期。上世纪80年代那次科幻潮最显著的特色是,几乎所有科普刊物都参与其中,办起了自己的科幻栏目。文学类刊物虽然没有设立固定的科幻栏目,却也经常发表科幻小说。那期《世界文学》实际是科幻专辑,在发表《美国制》的同时,还发表了捷克作家恰佩克的长篇科幻剧本《万能机器人》)可以想见,在80年代初期,科幻小说曾受到怎样的关注。

《大机器要停止运转了》既是一篇反乌托邦小说,也是一篇反科学小说。福斯特这位以一系列主流小说著称的英国作家,在这篇科幻小说中为我们描绘了一个人类不得不屈从于自己造物的灰暗未来。对科技与社会发展的深入洞察,对诸多现代事物的天才预见,以及冷静中带有嘲讽的语言,使它至今仍保持着未来题材科幻小说典范的地位。这篇小说的中译本来自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的世界优秀科幻小说集《机器人AL-76走失》。其主编者是一位英国科幻学者,因而小说集有着鲜明的学院派倾向,所选作品可以用严肃的传统科幻小说来概括。科学出版社也出科幻小说,这是上世纪80年代那次科幻热潮的又一特色。

自H.G.威尔斯的经典名著《时间机器》之后,时间旅行主题得到了多角度的深入开掘,沙克纳的《过去·现在·未来》是其中的超越性作品之一。通过一个希腊人的时间远行,它不仅展现了建立在严肃的社会学基础上的独具创见的未来奇景,更引发了不同时代不同观念的冲突。它的中译本发表在海洋出版社1983年版的《科幻海洋》丛刊第六辑上。正是在1983年,伴着“科学的春天”而起的科幻潮达到了顶点;也正是在1983年,科幻突遭冰封,又一次陷入沉寂。《科幻海洋》作为当时科幻创作与翻译的核心阵地之一,在繁华中诞生,却只延续了六辑的生命。

《霜与火》属于外星探险题材,有“科幻诗人”之称的布雷德伯里在这篇小说中设置了一个人生只有七天的极端环境,并用诗一般优美的语言描述了陷入这个绝境的宇宙探险者们的厮杀与挣扎。在那炼狱般的世界里闪现出的人性之光有如新星般璀璨夺目,布雷德伯里在这篇小说里创造了奇迹。该作中译本出自宝文堂书店1988年版的《西方优秀科幻小说选》,译者为陈珏先生。该译本是自1983年冻结科幻的坚冰开始消融的一个象征,也是那一时期最具影响力的科幻小说集之一。

文奇的《真名实姓》出版时,风靡世界的科幻电影《骇客帝国》的著名导演沃卓斯基兄弟还在读中学,甚至科幻小说还没有赛伯朋克这一科幻流派。但今天读这篇小说,仿佛就是在看《骇客帝国》的小说版,令人顿生时光倒错之感。这篇凌厉、宏大,令人紧张得透不过气的惊险之作将虚拟现实的神奇与刺激展现得淋漓尽致,留给读者的只有惊叹。其中译本连载于《科幻世界》2003的5-7月号。1981年开始的科幻之冬正是由于《科幻世界》的坚守,才没有熄灭火种。到了2003年,科幻世界杂志社已经开始了在原有品牌基础上的市场细化。

《沙王》属于典型的异类生物主题,是科幻与奇幻两栖作家乔治·马丁的科幻代表作之一。它将科幻与恐怖完美结合,一举夺得了当年的“雨果”和“星云”两大科幻奖;其译本出自《科幻世界·译文版》2005年第3期。这本专门发表科幻译作的新刊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科幻与世界科幻有了更紧密的联接。

这样一本选集,既是给新时代的献礼,也是对过去那时代的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