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

至今仍有人相信,人类留在自己的行星上会更幸福些——不过到了这会儿,这样的奢望已经太迟了,一切都不可逆转。无论从哪个角度说,如果人类还固守地球,就不能被称之为人类。曾几何时,在活跃躁动的天性驱动下,他们超越了自己的世界,登山一般进入了天空,又潜入海洋;如今,在太空的深处,月球和其他行星又在召唤着他们。人类的不安分是不会有所缓解的。

一直以来,在月球上开拓是一项缓慢、痛苦,甚至悲剧般的事业。从始至终,它的代价都昂贵得不可思议。自人类第一次登陆以来,两个多世纪过去了,地球这颗卫星的大片地方依然没有开发过。当然,月面的每一处细节都已经通过太空摄影绘成了地图,然而在崎岖的球面上,还有一半以上的地方没有经过详尽的考察。

“中心城”和其他基地是花了偌大气力建造起来的。在炽热的白昼和墨黑的寒夜交替的月球上,它们是广袤荒原中承载生命的岛屿,是沉寂戈壁中的绿洲。有许多人质疑过,付出那么大代价在这里维持生存是否值得,因为火星和金星所提供的机遇比这里大得多。然而抛开所有的问题,人类还是离不开月球。它曾是走向太空的第一座桥头堡,至今依然是通往各行星的一把钥匙。一班又一班的航天机,从一个行星世界飞向另一个行星世界,中间都要在这里添加能量——在巨大燃料箱里填满颗粒极细的沙尘状燃料,接下来,粒子火箭会将这些燃料沙雾化之后喷射出去。在月球添加燃料沙,就可以不必从引力大得多的地球上起飞,如此一来星际间的旅行成本可以节省九成。的确,如果没有月球这个加油基地,经济实惠的太空航班就永远不能够实现。

经过验证,天文学家和物理学家的预料是对的——月球还具有巨大的科研价值。天文学最终从地球大气层的束缚中被解放出来之后,就获得了巨大的进步。的确,极少有哪个科学的分支没有从月球实验室获得便利。地球上的政治家不管目光有多短浅,毕竟都记取了一条教训:科学研究是文明的血脉,是可以永远获利的投资。

虽然进程缓慢,又遭遇了无数恼人的挫折,人类还是发现了生存之道,进而在月球上红火地过起了日子。他们发明了新兴的真空技术、低重力建筑学以及气温控制技术。虽然需要时刻警惕以防止侵害,人类还战胜了月昼和月夜这对魔鬼双胞胎。火烧般的白昼高温会使顶层膨胀,使建筑遭到破坏;极寒的夜又会将没有保护措施的金属结构拆散,因为它造成的物理收缩是地球上从来不会出现的。然而所有这些问题,最终都解决了。

任何一项新颖而富有野心的事业,远远望去都是危险而艰难的。月球再次证明了这一点。那些曾经显得无法克服的困难如今都成了月球的传奇佳话。曾经让第一批开拓者气馁的障碍如今几乎都被忘却。在人类曾经徒步奋斗过的月面上,今天的单轨机车可以载着来自地球的客人,奢华舒适地观光旅行。

从某些方面来说,月球的环境没有对天外来客构成阻挡,反而对他们有所帮助。例如,月球的大气。在地球上,大气层可以被视为良好的隔绝层,它不会影响太空对地球的观察效果,却足以构成抵挡流星的防护罩。绝大多数流星都被大气层阻挡在距离地表一百公里以外的高空。换句话说,它们是被空气的阻力“制住了”,停留在了空气密度并不高于月面大气的层面。事实上,月球的无形防护罩甚至比地球的更有效,那是因为月球的引力小,因此防护层向空中延展,比地球高远得多。

对于最初的开拓者来说,最惊人的发现也许就是植物生命的存在。很久以前,古希腊的阿里斯塔克斯和埃拉托色尼就做过猜测,根据某些火山口的明暗变化,他们推测月球上有某种形式的植物。不过在如此极端的条件下,植物如何存活,还是很难想象。当时的猜测是,有可能存在某些原始形态的地衣苔藓,而且如果能看到它们维持生命的手段,一定会很有意思的。

然而这样的猜测很有些偏差。略作深思就应该想到,月球植物应该是高度专门化的——极其复杂,唯有如此,才能应付得了严酷的环境。原始的植物不可能在月球存活,这道理同原始人类不能在月球存活是一样的。

最普通的月球植物往往发育成肥胖的球状,同仙人掌差不多。它们有带刺的表皮,可以防止流失珍贵的水分,植株上还到处分布着斑点,那是些透明的“窗口”,可以允许日光透射进来。自然界的这项即兴创作,也许会让许多人觉得吃惊,然而它却不是唯一的现象。在非洲也有些沙漠植物独立地进化成了这样的形态,因为它们也同样需要解决如何锁住阳光并防止水分流失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