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零九章 狗咬狗(第2/3页)

而重庆方面之所以可以继续容忍史迪威,是因为史迪威是分配美国援华物资的负责人,重庆还指望着史迪威给予援助,所以即便是重庆的那位大佬再讨厌史迪威,但还是得忍着。

史迪威也知道自己在华的处境非常糟糕,因此当他拿到这张500万美金的支票后,才表现出慷慨赴死一般决然的样子。史迪威自己也知道,如果自己将这500万美金的支票送到第十八集团军的手中,可能会彻底的点燃他和重庆方面的矛盾,他的中国战区总参谋长的位置还能不能继续坐下去还是两说。

历史上在1944年的时候,史迪威促成了美国“迪克西使团”访问延安,而之后史迪威提出要给予中国军队平等援助,也就是说美国的援助也会送到第十八路集团军的手上。而对于重庆大佬来说,援助第十八路集团军是真的触动了他的逆鳞,他对于消灭第十八路集团军的执念或许要远超赶走日本人。他可以容忍日本人扩大地盘,但绝不能容忍第十八路集团军建立更多的敌后根据地。

恰逢中国军队在豫湘桂战场上的大溃败,引起了美国的不满,史迪威便向马歇尔建议由自己全权指挥中国军队,包括第十八路集团军,并且由美方支配美国援华物资。这个建议得到了罗斯福总统的首肯,他置信重庆要求其交出军事指挥权,重庆方面当然不可能交出军事指挥权,结果导致了“史迪威事件”彻底爆发。

站在私人的角度上,任何人得到了巨大的权力都不会轻易的放弃,更何况是可以统治一个国家的军权。而站在国家的角度上,任何一个主权国家也不会放弃本国全国军队的指挥权。如果算上独立的军事指挥权的话,未来世界上的主权国家好像并没有195个之多,因为总有那么几个国家,军队的指挥权并不在自己的手中。

而站在美国的角度上,我给你武器装备、给你物资援助,你吃着我的、用着我的,却给我打败仗,这肯定是不能忍的。而且史迪威将军给予美国政府的汇报中,也提及了重庆方面热衷于围堵陕甘宁边区,而对于抗日的热情度则并不是那么高涨,在罗斯福看来,重庆方面就是在拖后腿。太平洋上有上百万的美国大兵正在拼命,重庆这边帮不上忙也就罢了,却还在送人头,罗斯福肯定要设法撤下这种帮倒忙的人。

然而“史迪威事件”最终却以重庆方面的胜利而告终,罗斯福最终还是召回了史迪威,让魏德迈接替了史迪威的位置。与前任史迪威相比,魏德迈与重庆大佬的关系非常好,解放战争期间,在南京大势已去的时候,魏德迈还极力主张加大对南京方面的军事援助。

……

500万美金的支票交到史迪威手上,陈强的心总算是踏实下来。

陈强倒也不担心史迪威会黑下这500万美金,对于史迪威的人品,陈强还是很信得过的,姑且不论史迪威的军事素养和政治手腕如何,他为了中国的抗战事业的确是操碎了心。这样一个愿意为中国抗日战争付出的人,陈强愿意给他信任。

至于这500万美金的支票到了第十八路集团军手中会如何被使用,也不是陈强能够操心的事情了。陈强相信第十八路集团军的同志们神通广大,自然有办法将这些钱换成急需的战略物资,然后用在抗战事业当中。

“三叉戟”会议的谈判仍然在继续,陈强却没有继续待在华盛顿,而是返回了纽约。

不久之后,三叉戟会议结束,陈强也打听到了具体的谈判结果。

美英双方不断的谈判,也不断的妥协,最终罗斯福同意了英国关于西西里岛战役的作战方案,决定对意大利发动进攻,英国也做出让步,承诺用海军控制孟加拉湾,同时印度也会为中国驻印军提供补给。

对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来说,这一次会议决定了战争的走向,而对于整个盟军来说,这一次谈判使得美国获得了盟军的指挥权,无论是欧洲战场、北非战场还是亚洲战场,总指挥官都是美国人。

三叉戟会议后,英军开始服从美军的指挥,这也标志着那个所谓的“日不落帝国”,从此正式退下了“世界第一大国”的宝座,而美国则成为新一任的“世界警察”。

一战之前,美国的经济实力就已经超过了英国,在一战当中,美国闷声大发财,综合国力也已经超过了英国,到了二战中期,美国的军事实力同样超过了英国。如今的三叉戟会议,只不过是给美国领导世界取得一个名正言顺的机会罢了。

可惜的是美国人对于苏联产生了误判。美国本以为,苏联在战争中伤亡了几千万人口,而且整个国家都被打成了废墟,没有三四十年恢复不了元气,美国可以安心的当“世界警察”,看谁不顺眼就揍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