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一章 外星人的黑科技(第3/4页)

对,没错。这玩意扔掉整流罩之后直接用外壳撞击了防护罩并开始了主机崩溃,因为它的整流罩后面一大截空间居然都是空的,里面啥玩意都没有。这个导弹一样的东西实际上只有最后一小截有东西,前面的三分之二都是空心的,里面啥都没有。但是,这些东西并非没有意义。

那个被扔掉的整流罩其实并不是整流罩,因为这种武器主要还是在太空中使用,虽然也考虑到了大气层内的使用需求,但主要来说这还是一款太空武器,所以那个东西其实并不是整流罩,至少不完全是。这个好像导弹整流罩一样的东西其实应该叫做防撞护盾,它的作用就是在飞行过程中为后面的弹体挡住沿途的陨石和战斗残骸。

太空战中你不能指望空间中都是干净的,战斗留下的残骸可能漂的到处都是,而且如果交战区域在小行星带附近的话,各种乱七八糟的障碍物将多到根本没办法闪避。所以,有个护盾是非常必要的。当然,这玩意在大气层内的时候就是整流罩,它可以让这玩意在有空气阻力的情况下减少阻力。

这个护盾的后面,那空心的一截外壳其实也不是无用设计,这一截也是有重要意义的。因为它是减速装置。

大家都知道这东西其实不是导弹而是个登陆舱,因此它不能真的一头撞上去就啥都不管了,至少要保证里面的人能活着登陆敌舰才行啊。所以,撞击速度绝对不能太快,不然啥人也扛不住啊!但是,因为对方的战舰又拦截系统,所以飞行速度慢了也不行。于是就有了这种设计。撞击发生前导弹是不会减速的,但是在撞击瞬间其前置外壳会逐级内爆,表面看这是外壳在撞击中被摧毁了,但其实这是在用向前的爆炸来减速。当然,这种野蛮的方式是我们专用的,人类可承受不起这种冲击力。机器人倒是可以。

当前面的这些部分逐级爆破之后,真正的登陆舱所在的弹体部分就会撞上敌人的防护罩,但这个撞上去的依然是外壳而不是登陆舱本身。

这个登陆舱其实就像是一个套在热水瓶里面的水瓶胆,外面这层弹体非常的坚固,而且还带有一个一次性的护盾发生器,也就是说最后这一截弹体其实是有防护罩的,所以撑不了多久,但是挡一两次攻击还是没问题的。

当这个坚固的外壳撞击在防护罩上之后,外壳上的撞击感应器会激活内部固定装置松开登陆舱和外壳之间的连接,然后登陆舱就会因为惯性从外壳之中滑出来撞上防护罩。

卫星监控那边的人看不到的是,这个登陆舱外面其实还有一圈八根金属叉。当登陆舱撞击防护罩之前实际上是这八根金属叉前面的尖端部分先撞击到防护罩上,然后这八根装置之间会闪耀起蓝色的电弧,而此时如果有机会靠近看的话你就会发现,那八个金属叉之间部分的防护罩竟然消失了。也就是说防护罩上出现了一个洞,而且这个洞正好就在登陆舱前面。

实事上这八个金属叉的后部都是连接在一起的,它其实是一个独立装置,叫做护盾干扰器,专门用于破坏防护罩的能量层,可以轻易的在多数种类的防护罩上开出一个洞来。当然这种技术非常先进,创造者实际上并不具备这样的技术,而这个东西的来源只能是朝圣者。这东西实际上就是朝圣者的技术之一,可以穿透防护罩向内部投射攻击。当然,这玩意也有缺陷,不过创造者们似乎是找到了利用它的方法。

当那八跟金属叉产生的干扰力场扰乱了中间的防护罩之后,没有任何阻挡的登陆舱自然就会直接穿过防护罩撞上敌人的飞船外壳,而这个登陆舱的前端造型简直就是怪兽的大嘴一般。那狰狞的绞合齿根本就是个粉碎器啊!

其实如果是搞钻探的人看到这玩意肯定会觉的很熟悉。没错,这东西其实很像是大型钻头,只不过它不是用来对付地表岩石的,而是用来在敌人的战舰外壳上打洞的,所以它的穿甲能力更强,不过钻探深度却很浅,毕竟星际战舰的外壳再厚也不可能有几百米厚吧?一般的战舰壳体,即便连管道层和内部的软装都算上,能有两米厚就已经很夸张了,即便是太空堡垒,外壳平均厚度也没有超过8米的先例,所以这个钻探器只要能穿过七八米深的厚度就足够了。

我们此时就是一头撞上了那艘西斯帝国战舰的外装甲,然后前面的电动钻头立刻开始工作起来,伴随着一阵令人牙酸的噪音,这东西居然开始以比普通人步行速度还要快的速度一点点的钻入了对方的战舰外壳之中。

监控卫星那边的人只看到那个“大导弹”撞上了对方的防护罩,然后有个小了一圈的东西从导弹里面飞了出来,而且居然直接穿过了防护罩一头嵌进了对方的飞船外壳之中,接着这个东西竟然好像个大虫子一样一点点的往对方的船体内部钻了进去。这可是惊掉了不少人的下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