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章 :是质子刀(第2/3页)

助手许宴尴尬道:“您放心,就算有情绪,我也不会带到工作中来,肯定会协助好这个研究员的。”

然而,周诚需要他的协助吗?

由许宴带着熟悉了实验室设备的基本操作之后,周诚又啃了一遍那台‘钢铁巨兽’一般的设备配备的使用说明书,然后便亲自操刀实验。

做实验所需的石墨烯材料是由花粉集团送来的。

周诚以质子发射器作为发射源,不断地调整相应的实验参数,成功收获到了……一次又一次的失败。

许宴觉得自己的直觉还是挺准的,如果不是付盛林叮嘱他不要随便叫停周诚的实验,他都打算让周诚尽快写一个实验报告,然后赶紧离开高能物理研究所,把实验机会让给其它有准备、也有把握的人了。

最让许宴感到绝望的是,周诚貌似也绝望了。他依旧每天都会到实验室,但多数时间已经不再使用设备了,而是做一些奇奇怪怪的推理,在电脑上计算那些一长串一长串的公式。

渐渐的,许宴就不再来盯周诚的实验了。

陈向阳院士偶尔会问周诚一两句研究进度,但他觉得周诚不会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有什么突破,也不会问得太勤,倒是程远会日常同周诚聊聊学校里、课题组里、医院里发生的事情,顺带着确定一下周诚是不是还活着。

-------------------------------------

周诚在高能物理研究所待了三个月,就如同和外界完全断了联系一样,就连付盛林教授对周诚的评价都从‘这是一个很有想法的年轻人’变成‘这是一个很有毅力的年轻人’。

京城已入十一月,天气还不算大寒,但已经下了两场薄薄的雪,程远给周诚寄了同城快递,送来了羊毛衫和薄棉衣。

随着时间的推移,周诚的研究进度也熬过了山重水复,熬到了柳暗花明。

其实他的研究并没有遇到太大的瓶颈,许宴与付盛林院士认为他迟迟没有做出成果来,这也是九成九的误解,之所以耗费这么长的时间在高能物理研究所,是因为他发现质子刀在穿越石墨烯的时候,会发生轨迹改变,故而临时调整了芯片的基底材料,然后又因为质子刀在基底材料上留下的轨迹更为立体,周诚重新设计了芯片结构。

这世界上的主流技术还是将芯片越做越薄,从毫米级做到了微米级,再做到了纳米级,也从蚀刻机做到了光刻机。

而质子刀技术的成熟与问世,直接将芯片的厚度从纳米级推进到了皮米级。同样是一片5nm厚的芯片,用质子刀技术加工后的芯片,在整体性能上要远超硅基芯片,散热性能更是甩了硅基芯片不知道多少条街。

周诚利用新找到的材料不但构建立体芯片结构,借助质子刀在碳材料中自如地穿梭雕刻……技术不断精进。

直到他精进到自己觉得差不多了,才拿着成品去高能物理研究所做了一个扫描电镜测试,测试结果相当喜人。

他用一天时间撰写完实验报告,然后便向付盛林院士提交了离所申请。

付盛林院士看到呈现在自己面前的结题报告,端起来的茶杯过了很久都没能放下。

“质子刀技术……成功了?”付盛林院士问周诚。

周诚先是点头,随后又摇头,“勉强算是成功,接下来还需要和科工集团那边联系,将质子刀刻机研发出来,然后从花粉海斯实验室选一批设计好的芯片来进行流片实验,如果流片实验通过,并且能从设备性能上检测到依赖于这种技术而生产出来的芯片的优越性,才算是成功。如果稍微放宽一点点要求,能同目前国际上最顶级的那些芯片持平,也算是成功。”

付盛林教授放下茶杯,揉了揉有些酸的手腕,问周诚,“能不能带我去看看你的操作?我想再亲眼见你复盘一下实验过程。”

“自然可以。”

这样的实验周诚已经做了不下千次,做起来的成功率相当高,他将操控质子的软件连接上自己的电脑,由电脑中已经预设好的程序来发射质子移动指令,不到七秒钟的时间,一片多通道芯片就已经诞生了。

周诚一连做了二十分钟的实验,在付盛林院士面前秀了一波操作。

付盛林教授看得瞠目结舌,等周诚结束操作之后,付盛林教授才想到了最关键的问题,“你电脑上这个软件是……建模用的?你能不能在芯片上造一份地图出来,要是能留这么一个东西作为纪念品,我们所肯定会增色三分。”

“没问题,您稍等。”

质子刀刻出一片芯片需要七秒钟的时间,但想要设计一枚新的芯片外观却至少需要十分钟,周诚找到官方给出的花国地图后,建好矢量化模型,然后便调动起了质子发射程序。

熟悉的纹路在碳材料上一点一点勾勒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