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0章 小草(下)(第2/2页)

不过,在淞沪血战近三月后,中国炮兵亦损失惨重,两个炮兵旅四个炮兵团打得只剩下两个,而沪西前线想挡住日军十几万大军的进攻,这剩下的几十门150重炮不可或缺,想从前线调至尚无威胁的金山卫是绝无可能。包括光头校长在内都不会下达这种荒唐的命令。

但在曾经的时空中就有个第10炮团的一个山炮连驻扎在金山卫,一个营12门山炮,一个连4门,就是这4门博福斯山炮加上62师师部原有配属的6门仿日式四一式山炮合计10门75毫米山炮,构成了整个滩涂金山卫守军的所有重火力支撑。

博福斯山炮虽然炮很少,但其射程更远,高达9公里,精准度也够高,反而成为了火炮支援部队的绝对中坚。而且打过淞沪前期战争的炮兵们早就学聪明了,在一个地方开炮从不超过10分钟,每门炮冲着早就定好的目标区域打上个十几发炮弹,就把炮一拆让驮马驮着就转阵地,树林和空置无人的民居就成为他们最好的掩护地。

在天上巡逻上一圈找不到目标的日军海军舰载机也没多大耐心低空寻找这些灵活的中国炮兵,找不着就把携带的炸弹丢到中国军队的前沿阵地上,反正,海滩上流血的又不是高贵的帝国海军而是那帮马鹿陆军。

所以,中国这些数量并不多,口径也不大的山炮,却是给日军登陆部队流足了鲜血。

但,仅仅十门山炮而已,并不足以阻止几万人疯狂日军的登陆,真正将日军挡在滩涂阵地上难以向前逾越的部队,却是那帮视死如归的湖南伢儿。

一个阵地上的步兵连打光,那就再上一个步兵连,再打光,再上。

戴·佛莱梅雷仅仅只是在500米之外,他只看到了对面中国人在可怕的炮火中顽强的生存仿佛怎么也打不完一般源源不断。

正如他在回忆录中所叙述的那样:日本人的炮火很猛烈,登陆设备也很先进,但他们却依旧被阻挡在宽大的滩涂上流尽了鲜血。中国人将他们死死的挡在滩涂上,再用口径并不算大的火炮进行炮击,日本人死伤惨重。我很疑惑于中国人的阵地构筑,我明明看见对面中国人的阵地在威力可怕的200毫米舰炮的轰击下已经成为一堆废墟,500米之外躲在临时野战工事中的我都能感觉到地皮可怕的震动,我敢保证,绝不可能有生物能在这种可怕的轰击中生存。

但我发现,我错了,中国人顽强的可怕,他们竟然还活着,当日本人发出欢呼,在己方炮火停止轰击后准备向前攻击突破那个可怕的滩涂阵地时,中国人的机枪和步枪声再度响起,他们就像刚经历过寒冬迎来春天的小草,无比顽强的露出头,用子弹告诉日本人,这里,是中国,这里是他们的家。

而这样的反复,在长达一天的战斗里,竟然高达五次之多,多的别说让我都麻木了,就连日本人的指挥官都已经麻木了。他们从此变得小心翼翼,甚至到中国人再也没露头了,他们也花了最少三十分钟,才冲入早已空无一人的中国人阵地,而他们距离布满弹坑的中国人的阵地,却不过区区五百米的距离而已。

是的,这名诚实的第三帝国战地记者忠实的记录了他所看到的的一切,对顽强的中国士兵也并不吝啬于自己的夸奖,哪怕写下他眼中的发生在东方大地上这片战争回忆录时,中国是盟军一方,他是第三帝国一方,双方处于敌对阵营。

但他并不知道,他的结论是错误的。中国军人,其实并没有他想象的那么顽强,他想看的阵地也不过是被大口径炮弹一轰即烂的临时野战工事,在那种程度的火炮炮击面前,再顽强的军人,一样会死亡,那不是以精神意志顽强就能决定的。

但,中国军人,不怕死。

战地记者看到的不断露出头的“小草”,其实不过是一个又一个预备队毫不退缩的冲上阵地而已,他们前面的那些“小草”,其实早已不见。

一天的战斗,中国军人,已经由4个步兵团,锐减至2个,有两个步兵团,几乎死伤殆尽,剩下的两个,亦是战损超过一半。

如果非要说那些在阵地上顽强生存的军人是“小草”的话,那,其实是整个守卫金山卫全体守军的代名词。

若干年后,看到这篇描述金山卫之战文章的那名湘军将领,瞬间,泪流满腮。

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