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 从“助桀为虐”到“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第2/2页)

同法国进行军事合作的问题多年来一直悬而未决。去年,在捷克斯洛伐克被消灭的时候,我们等待法国的音信,但始终没有消息。我们的军队是准备着的,……法国和英国政府对于政治和军事的谈判都一味拖延,而且已经拖延太久了。既然如此,出现某种政治事件的可能性是不能加以排除的。

伏罗希洛夫这段话后来被丘吉尔引用,写进他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显然,法国军事代表团回国后向政府如实做了汇报,法国也通报了英国。

就在伏罗希洛夫说这些话的第二天,8月23日,“出现某种政治事件”便由“可能”变成现实。这一天德国外交部长里宾特洛甫带着全权证书到达莫斯科,直接见到斯大林,当晚就和苏联外长莫洛托夫签订《德苏互不侵犯条约》,通常称为《莫洛托夫一里宾特洛甫条约》(Molotov-Ribbentrop Pact)。

苏联外长莫洛托夫在《德苏互不侵犯条约》上签字。

条约签订刚好一个星期,1939年9月1日,希特勒就发动了对波兰的“闪电战”。在苏台德危机中助桀为虐分到一杯羹的波兰无疑是做好了配合德国入侵捷克准备的,但却没有做好抵御德国侵略的准备。一周以后,纳粹德国驻莫斯科大使通告说,波兰战事“进展之神速甚至也出乎我们的预料”,希望知道“苏联政府的军事意图”。9月15日又对苏方表示:“欢迎苏联现在就采取军事行动”。9月17日莫洛托夫发表广播讲话,表示鉴于波兰国家已经不复存在,苏联同波兰缔结的一切协定也就失去效力。也就在这一天,按照此前与德国签订的条约,苏联出兵至“寇松线”。波兰再次亡国,这时发生了两件值得关注的事情。

第一,在苏联占领的“寇松线”以东地区,不少犹太人要求回到被德国占领的“寇松线”以西去。《文汇读书周报》1998年3月28日牧惠先生《排队送红包去哪里》、5月2日严秀先生《前苏反犹问题真相待考》,都提出这个问题,似乎“苛政猛于虎”,在犹太人眼里社会主义的苏联比纳粹德国还要坏。牧惠先生引用《赫鲁晓夫回忆录》的话说:“盖世太保代理人急切地接受贿赂,发了财,并且把这些人直接送到毒气室去。我们完全无法阻止他们。……他们本应知道德国人是怎样处理犹太人的。”他感叹道:“明明知道回去后是死路一条,为什么仍排着长队,送上红包希望尽快地回到老家去,而不选择社会主义的苏联呢?”这里赫鲁晓夫的话有误,倒是严秀先生那个“很不成熟的估计”是正确的:“那些犹太人当时对希特勒要彻底消灭一切犹太人的政策可能还不清楚。”

那些波兰犹太人“希望尽快地回到老家去”,有两方面的原因。其一,他们中不少人是1921年《里加条约》签订以后移居到“寇松线”以东地区的,现在想回“老家”。他们社会地位、经济地位普遍较高,担心在社会主义的苏联会被当成“资产阶级”甚至“人民的敌人”。其二,纳粹反犹政策有一个发展过程,对犹太人实行种族灭绝政策是1942年簸箕湖会议才定下来的,1939年的政策还是“排犹”而不是“灭犹”。犹太人不可能知道“回去后是死路一条”,许多人还在做到德占区以后被驱逐出去、流亡他国、开始新生活的“美梦”。

第二,就是现在人们熟悉、但知道得并不清楚的“卡廷事件”,那得专门说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