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美国的“隔岸观火”与“隔岸助火”(第2/2页)

“二战”爆发两年多以后,由于日本偷袭珍珠港,美国再也不能隔着两个大洋对战争“作壁上观”了,这才于1941年12月11日正式对德国和意大利宣战。但美国真正与德、意两国交战,是1942年11月的事,距它宣战又过了将近一年。那便是北非的“火炬行动”,而且对手是法国维希傀儡政府,还不是德、意法西斯自身。

要注意,美国对欧洲战事“隔岸观火”,这已经是第二次,第一次世界大战它便这么做过,而且吃到了甜头。1914年“一战”爆发,它便隔着大西洋静观战事的发展,直1917年4月6日美国国会才通过参战决议。但到这年年底,派到欧洲的军队也只有4个师,而且并未投入战斗。直到沙俄退出战争,德国把东线兵力转移到西线,美国军队才在1918年7月首次与德国交战,而那年秋天,第一次世界大战就结束了。只打了不到4个月仗,便作为战胜国与英、法一起实际上主宰了巴黎和会,真是件“投入”少而“收益”多且快的绝好“生意”。

丘吉尔在他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里写下了这样一段话,目的在于提醒人们注意英国为“共同事业”所做出的贡献:

我这样做,并不是要和我们最伟大的盟国美国做令人不快的比较,或者毫无意义地论个高低,我们对美国的感激是无法衡量和永远不忘的。但是,让大家知道和了解英国在战争方面所做的巨大努力,是符合英语世界共同利益的。

他从几个方面对美、英两国进行了比较:

1. “直到1944年7月,大不列颠和大英帝国与敌接触的师的数目大大超过美国。”此话属实,就连诺曼底登陆,丘吉尔所说的“英军”(包括英国及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军队83,115人),也超过美军(约73,000人)。

2. “大不列颠和大英帝国人员的牺牲甚至比我们英勇的盟国还要大。”英国死亡和失踪军人30万人(303,240人),加上大英帝国其他成员则超过41万人,而美国陆、海、空以及海军陆战队和海岸警备队牺牲的总数是322,188人。此外,英国及大英帝国人员的牺牲大部分发生在对德作战中,美国军队损失则大部分在太平洋战场的对日作战中。

3. 在海上,美国承担了太平洋战场几乎全部重任,但在大西洋和印度洋,被同盟国军队击沉的781艘德国潜水艇和85艘意大利潜水艇里有594艘是英国击沉的,英国还击毁和俘获了意大利全部舰队,消灭了德国全部主力舰、巡洋舰和驱逐舰。

4. 到1943年,英国在德国投下的炸弹,按重量计以8比1超过美国。直到1944年春天,美国对德国的轰炸才超过英国。

5. 在运输船队方面,英国的损失超过1千万吨(11,357,000吨),比美国(3,334,000吨)和其他国家(6,503,000吨)的总和还要多。

丘吉尔还指出,英国是德国进攻波兰的第三天(1939年9月3日)就对德宣战的。大英帝国所属印度、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南非联邦等国也都很快对德宣战。而美国到1941年12月11日才向德国和意大利宣战,真正与德国交战则更晚。

丘吉尔热衷于把英国和美国做比较,却忘了也和苏联比较一下,尤其是忘了对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进行比较。也许这正是他精明过人之处。然而,他最不愿意看到的情况还是发生了,现在不少人确实是把英国看作了美国在欧洲战场上的“小伙计”。

其实,“二战”美国所起最大的作用,恐怕是《租借法案》使它成为同盟国的“兵工厂”,或者它自己所说的“民主的兵工厂”。而这一事实对战后,直至今天世界政治的影响要比对“二战”本身大得多。从1941年3月到1946年9月,按照这个法案美国给同盟国提供的援助总共达486亿美元,其中将近三分之二(64.6%)给了大英帝国(近314亿美元)。苏联虽然承担了对德作战的绝大部分任务,所得却不及英国的一半(近113亿美元,占23.25%)。此外,32.3亿美元(占6.65%)给了实际参战不多的“自由法国”。

第二次世界大战主要参战国军备生产情况

(单位:亿美元,以1944年价格计算。来自德国中学历史教科书)

这个表的数据是否可靠、准确,不好评价,仅供参考,但不难看出两点。

第一,1939年德、苏两国是最大的军备生产国,超出英、美两国很多。1939年苏联的数字与纳粹德国持平,1941年还明显高于德国,说明它对可能爆发的战争并非全无准备。

第二,美国的军事工业原来规模并不大,1939年还不及苏联、德国的五分之一,成为同盟国的“兵工厂”以后才迅速发展起来。美国原来就有相当雄厚的工业基础,加之被太平洋、大西洋两个大洋隔开,本土从未遭到战火洗劫,1943年就成为世界第一军事工业大国,也是第一大军火商。“二战”胜利以后,它并未因战争结束而减少军工生产,反而更加重视武器装备的研发,使它始终保持了世界第一大军火出口商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