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第2/5页)

斯巴达入侵阿提卡

底比斯对普拉蒂亚的袭击显然违背了和约,于是斯巴达人命令其盟邦将全部军队的三分之二集结到科林斯地峡,准备入侵阿提卡。剩余三分之一留在本土,以防备雅典人的登陆。大军将由国王阿希达穆斯二世指挥,爱国主义精神和荣誉感促使他竭尽全力。

即便在行军途中,国王的行动也表明,他仍然没有放弃避免冲突的希望。他派遣使者去询问,如今强大的伯罗奔尼撒军队已经在进军阿提卡的途中,雅典人是否打算妥协。但是,伯里克利发布了一项命令,在伯罗奔尼撒军队出兵期间,禁止雅典人与敌人的任何传令官或使者接触。于是,雅典人赶走了斯巴达使者。这名使者在跨越边境的时候,带着非常不符合斯巴达风格的戏剧口吻说道:“这一天将是希腊人诸多灾祸的开端。”(2.12.3)

现在,阿希达穆斯二世别无选择,只能继续前进。从科林斯地峡出发,最便捷的路线是沿着滨海道路,通过墨伽利斯,途经厄琉息斯和埃加琉斯山,进入肥沃的雅典平原。但阿希达穆斯二世在地峡耽搁了一段时间,慢悠悠地行军,在通过墨伽拉之后并没有立即转向南方开赴雅典,而是北上攻打欧伊诺耶镇,这是玻俄提亚与雅典边境附近的一座雅典要塞(见地图 4)。欧伊诺耶是一个小而坚固的要塞,有石墙和塔楼保护,但它对如此庞大的军队不会构成威胁,也不大可能干涉伯罗奔尼撒军队的计划。要攻克它并不轻松,需要长时间的围困并放弃此次远征的主要目标(蹂躏阿提卡)。

攻打欧伊诺耶在战略上没有意义;阿希达穆斯二世此举的动机是政治上的,因为他仍然希望避免战争。一年前,他曾主张,斯巴达人在蹂躏阿提卡土地时应当动作非常缓慢。他说:“应当把他们的土地看作‘人质’,土地状况越好,就越是有价值的‘人质’。”(1.82.4)斯巴达人已经在责怪国王的耽搁使雅典人能有时间为迎战做准备并将其牛群和财产转移到安全处,于是开始怀疑他此次偏离行军路线的真正动机。

最后,阿希达穆斯二世不得不放弃对欧伊诺耶的围攻,转而回到伯罗奔尼撒大军入侵的主要目标:蹂躏和破坏阿提卡。在底比斯人进攻普拉蒂亚的八十天之后,即5月底,阿提卡的庄稼成熟,伯罗奔尼撒军队大举南下,开始蹂躏厄琉息斯和色莱西亚的平原,破坏庄稼,砍倒葡萄藤和橄榄树。

阿希达穆斯二世随后东进,前往阿卡奈,而不是更显而易见的目标——土地肥沃的雅典平原和雅典贵族的土地,在那里能够对雅典造成最大破坏。雅典平原就在雅典城的正前方,斯巴达联盟的军队若是开进那些地区,将会是最具挑衅性的战术,对伯里克利的克制政策施加最大的压力。阿希达穆斯二世还在希望,雅典人能在最后关头理智起来;他希望尽可能久地保住雅典人最珍贵的农田并将其作为“人质”,而不是毁坏那里的庄稼。

与此同时,雅典人也在执行伯里克利的计划,撤离他们心爱的乡村。妇女和儿童被送往雅典城,牛羊则被运往阿提卡东海岸附近的优卑亚岛。曾在前480年目睹薛西斯一世的军队践踏雅典土地的雅典人大多已经不在人世,因此很多人对自己不得不背井离乡而感到怨恨。起初,难民都被安置在拥挤的雅典城内。所有空闲的地方都被占据了,连神庙也挤满了人;甚至卫城脚下的佩拉季孔神庙也安置了难民,尽管皮提亚的阿波罗曾发出神谕的诅咒禁止此种做法。这无疑让虔诚的人们感到震惊。后来,雅典难民被疏散到比雷埃夫斯和长墙保护下的领土,但目前他们的生活条件是非常恶劣的。

伯里克利遭到攻击

起初,很多雅典人希望伯罗奔尼撒人会很快撤走,就像前445年那样,于是就不会发生战争。但当敌军开始蹂躏距离卫城仅7英里的阿卡奈土地时,雅典城内的情绪变成了愤怒,群众的发怒对象既包括斯巴达人,也包括伯里克利。人们指控他怯懦,因为他不愿意率军出城与敌人作战。

攻击伯里克利的人当中最突出的是克里昂,他反对伯里克利已经很多年了。克里昂属于雅典一个新的政治家阶层:不是贵族,而是通过贸易和手工业(而非传统的财富来源:土地)发家致富的人。在此之前,雅典固然奉行民主制,但对贵族仍然抱有极大敬意;根据主宰雅典政治的贵族法则,贸易和手工业是低贱的。阿里斯托芬讥讽克里昂是鞣革匠和皮革贩子、窃贼和爱吵嚷的人,他的嗓音“像激流一般咆哮”,听起来像一头被开水烫了的猪。在阿里斯托芬的喜剧里,克里昂的形象总是怒气冲冲、不断掀起仇恨的好战分子。修昔底德说克里昂是“公民当中最凶暴好斗的人”(3.36.6),也说克里昂的演讲风格是粗野和霸道的。亚里士多德评论道,克里昂“野蛮地攻击他人,他似乎是对人民毒害最大的人;他是第一个在公民大会发言时大喊大叫的人,第一个在大会上口出恶言的人,第一个向群众发言时提起自己的短裙(并走来走去)的人。相比之下,其他发言者的行为举止都很得体”(Aristotle,Constitution of the Athenians 28.3)在喜剧《命运女神》(创作时间可能是前430年春)中,诗人赫尔米普斯对伯里克利说:“萨堤尔之王,你打仗时为什么从不举起一支长矛,却用可怕的言辞?你为何扮演懦弱的特勒斯的角色?但如果用磨刀石磨快一把小刀,你就咆哮起来,仿佛被凶猛的克里昂咬了一样。”(Plutarch,Pericles,33.8)这些嘲讽的描述都是克里昂的政敌给出的,但他在公民大会上的确是个强有力的人物,后来在战争进程中会起到重要作用。克里昂只是攻击伯里克利的人之一,甚至伯里克利的一些朋友也敦促他出城应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