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从波斯战争结束到伯罗奔尼撒战争爆发。[1] 从霸国发展到帝国。(第4/8页)

图5 古典时代的拉哥尼亚和美塞尼亚

103 同时[34],伊索麦的暴动者经过10年的抗战,再也坚持不下去了,于是就向拉栖代梦人投降。条件是在保障生命安全的前提下,他们撤离伯罗奔尼撒,并且永不踏上这块土地。[2]如果以后有人再来,任何人发现并捉住他,都可以把他作为奴隶。众所周知,拉栖代梦人从德尔斐得到一个古老的神谕,大意是说应当让伊索麦的宙斯的祈祷者离去。[3]于是,他们带着他们的子女和妻子离开伯罗奔尼撒。这时,雅典人由于对拉栖代梦人的仇视,就接收了他们,并且把他们安置在诺帕克图斯。这个城镇是他们新近从奥佐里亚的罗克里斯人手中取得的。

[4]雅典人还接收麦加拉加入雅典同盟;麦加拉人与科林斯人发生边境纠纷,后者发动战争,致使麦加拉愤然脱离拉栖代梦同盟。这样,雅典人占领了麦加拉和佩盖[35],帮助麦加拉人修筑由麦加拉到尼塞亚[36]的长城,并且派遣军队驻守。这是科林斯人对雅典人怀有刻骨仇恨的主要原因。

104 同时[37],埃及边境上的利比亚人的国王普桑麦提库斯之子伊纳罗斯,以法罗斯以南的马里亚城为中心,发动了几乎遍及整个埃及的暴动,力图脱离波斯国王阿塔薛西斯[38]的统治。他自立为王,并请求雅典人援助。[2]当时碰巧雅典人及其同盟者的200艘舰船准备出征塞浦路斯,[39]他们便放弃这次远征,来到埃及,[40]由海上进入尼罗河河口,溯河而上。他们控制了尼罗河和孟斐斯城的三分之二,正全力以赴进攻余下的三分之一,一个叫作白塞的地方。逃难的波斯人和米底人以及未参加暴动的埃及人都在那里。

105 在这个时候,雅典人又派遣一支舰队在哈利埃登陆。他们在这里与一支由科林斯人和爱皮道鲁斯人组成的军队交战,结果科林斯人获胜。后来,在基克鲁菲里亚附近,雅典的舰队和伯罗奔尼撒的舰队发生海战,结果雅典获胜。[2]之后,雅典和埃吉那的战争爆发,在埃吉那附近,雅典人和埃吉那人发生大规模海战,双方都有同盟者支持,雅典人获胜,俘获敌人70艘舰船。接着,雅典人在斯特罗布斯之子列奥克拉特斯的指挥下在埃吉那登陆,开始围攻埃吉那城。[3]这时,伯罗奔尼撒人为了援助埃吉那人,派出300名重装步兵来到埃吉那,这支军队曾经帮助过科林斯人和爱皮道鲁斯人。同时,科林斯人及其同盟者占领革拉内亚高地,居高临下,攻入麦加里德,他们相信,由于雅典人分别在埃吉那和埃及投入重兵,因此,如果他们要援助麦加拉人的话,就只能撤除对埃吉那的包围。[4]但是雅典人并未撤走他们在埃吉那的军队,他们召集留在雅典的老年人和年轻人[41],这支军队在米隆尼德斯的指挥下,进入麦加里德。[5]在这里,雅典人和科林斯人交战,胜负未决。双方收兵后,都认为自己是获胜者。[6]但是,在这次战役中未占到便宜的雅典人,在科林斯人撤兵之后,竖立了一块胜利纪念碑。科林斯人则受到自己城里的年长者的奚落,他们做好准备,大约在12天后,又来到这里竖立他们的胜利纪念碑。雅典人从麦加拉出击,击溃了正在那里建立纪念碑的小分队,进而和其余的军队交战,并把他们打败了。

106 战败的科林斯人在撤退的时候,他们当中为数不小的一支,由于雅典人的追击,又不识路,冲入一块私人的田园,园地四周都有深沟,没有出路。雅典人得知这个地方的情况后,就用他们的重装步兵封锁出口,用轻装步兵把园地包围起来,把所有进入沟里的人都用石头砸死。科林斯人在这里遭到沉重打击。他们大部分的军队撤退到科林斯去了。

107 大约在这个时候[42],雅典人开始修筑由雅典到达海边的长城,一条通向法勒伦,一条通往比雷埃夫斯。(见图6)[2]同时,佛基斯人进攻多利斯,这是拉栖代梦人的原始家乡,包括波里昂、基提尼昂、爱里尼昂等城镇在内。当他们攻陷了一个城镇之后,拉栖代梦人就派遣他们自己的重装步兵1500人和同盟军1万人来援助多利斯人。这支军队由克里奥姆布罗图斯之子尼科米德斯代替国王普雷斯托阿那克斯(波桑尼阿斯之子)指挥,因为国王尚未成年。他们迫使佛基斯人接受条件,退出他们所占领的城镇,便开始撤兵回国。[3]如果他们由海道横过克里赛湾,则有可能遭到雅典舰队的截击;而穿越革拉内亚的陆路看来也不安全,因为雅典人占据麦加拉和佩盖。穿越革拉内亚的通道崎岖难行,并且总是有雅典人把守在那里;何况此时拉栖代梦人得到消息,说雅典人准备阻止他们通过。[4]因此,他们决定留在波奥提亚,以慎重考虑哪一条行军路线是最安全的。他们决定留在波奥提亚的另一原因,是雅典的一个党派正在秘密地怂恿他们,希望他们终结雅典民主制,阻止修筑长城。[5]同时,雅典出动其全部军队,以及阿尔哥斯的1000名士兵和其他同盟国各自的分队前去进攻他们。雅典一方的总兵力达1.4万人。[6]他们向拉栖代梦人进攻,一则听说他们在回国路线上举棋不定,二则怀疑他们企图推翻民主制。[7]在雅典的军队中还有一些色萨利的同盟者的骑兵,他们在战斗期间叛逃到拉栖代梦人那边去了。[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