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第6/9页)

他对坦克的兴趣日益浓厚。英国人和法国人认为,坦克的优势在于它的超强火力和防护能力。而古德里安则声称,这两点使坦克不得不限制自己的行军速度,以使步兵跟上其步伐。在他看来,装甲战的精髓在于速度和灵活性,其次是火力,最后才是防护能力。对于他来说,一个装甲师不是简单的一群坦克,而是一支完全独立的特遣部队,它包括高射炮、反坦克炮、摩托化步兵和工兵。应该将几个这样的师组编为协同作战的装甲部队,那才是一支行动神速、威力无比的力量。

然而德国总参谋部与英法专家意见一致。直到希特勒上台后,古德里安的梦想才得以实现,因为发动闪电战的可能性让希特勒激动不已。古德里安的理论最终在波兰付诸了实践。如果在坦克部队横穿比利时境内时,希特勒没有突然下令停止进攻,他很有可能及时赶到英吉利海峡,阻止敦刻尔克大撤退的发生。

1941年夏对俄国发动进攻后取得的最初战绩,同样主要归功于古德里安的原理。然而,开始下雪之后,他恳求希特勒让他破釜沉舟地打到莫斯科去,元首却拒绝了,并命令他包围并占领基辅。他照办了,但这浪费了很多宝贵的时间。于是,他便要求元首允许他等到春天再占领莫斯科。希特勒再次拒绝。对俄国首都的进攻立即发动了,随之而来的是无尽的灾难。其后,希特勒剥夺了古德里安的指挥权,直到两年后的斯大林格勒大溃败,才将他重新起用。尽管将军被晋升为陆军总参谋长,但他与元首之间的裂痕只是从表面上似乎得到了弥补。而每次会议之后,这一裂痕都威胁着要重新裂开,以至于古德里安的副官弗莱塔格·冯·洛林霍芬男爵很为他上司的性命担心。

为了参加2月9日的元首会议,古德里安离开了措森,前往北面的柏林。在这二十英里的路上,他一直烦躁不安,怒气冲冲。有些事情必须要做了,他说。往北很远的地方,库尔兰集团军群的十二个师被阻断在了拉脱维亚海岸,远离了战争,因为希特勒不愿让他们从海路撤退。沿海岸往南一百二十五英里,北方集团军群也被困在了柯尼斯堡地区。和北面的战友一样,他们全靠空运和海运提供给养。这两个集团军群都没有对德国的这场战争做出任何贡献。还有希姆莱的维斯瓦河集团军群,和从前一样,只不过是个空架子,在阻止朱可夫向柏林进攻的问题上,几乎无所作为。尽管首都正受到朱可夫的直接威胁,希特勒却仍向南部的匈牙利发动了大规模进攻。这真是太可笑了,古德里安喃喃自语。然后,他又说道,今天就要和元首最后摊牌。

和往常一样,在允许他们进入希特勒的办公室之前,党卫军的卫兵仔细搜查了他们贴身的制服,彻底得简直让人觉得饱受侮辱。会议刚一开始,古德里安就突然要求希特勒推迟进攻匈牙利,立即对朱可夫逼近柏林的先头部队进行大反攻。朱可夫已经断了给养,对他先头部队的两翼同时发起进攻,就可将其拦腰截断。

希特勒耐心地听着。接着,古德里安提出了进行这一反攻的必要条件:立即撤出库尔兰、巴尔干、意大利和挪威的所有驻军。希特勒粗鲁地拒绝了。古德里安只能继续争辩说:“你必须相信我,我并不是出于固执才坚持从库尔兰撤军。除此之外,我看不到什么其他方式可以保卫首都。我向你保证,我所做的一切都只是为了德国的利益。”

希特勒站起来,左半身颤抖着,高声喊道:“你怎敢这样对我说话!你难道认为我不是在为德国而战吗?我这一生都在为德国无止境地奋斗!”戈林走到古德里安身边,拽过他的胳膊,把他拉进了隔壁房间。两人喝着咖啡,想让古德里安尽量控制一下自己的怒火。可刚一回到会议室,他便再次要求从库尔兰撤军,这让所有人都大吃一惊。希特勒怒火冲天地挣扎着站了起来,拖着脚走到古德里安面前,而古德里安也从椅子上跳了起来。两人相对而立,死死地盯着对方。希特勒甚至都挥舞起了拳头,但古德里安还是拒绝退让。最后,古德里安手下的一个参谋,沃尔夫冈·托马勒将军抓住古德里安的衣角,把他拽了回来。

这时,希特勒已经控制住了自己。让大家出乎意料的是,他竟然平静地同意了让古德里安发动反攻。他补充说,当然,反攻的规模不能像将军希望的那么大,因为不可能从库尔兰撤军——然后,他简单描述了自己的想法:动用目前希姆莱用于保卫波美拉尼亚的军队,从北部发动一次极为有限的进攻。

古德里安打算反驳,不过,他最终决定,小规模的进攻总比压根不进攻强。至少,他可以挽救波美拉尼亚,并打开一条通向东普鲁士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