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最后一击(第2/12页)

12月23日,志愿军领导人下达了“粉碎敌登陆进攻部署”的命令,对部队防务调整和工事构筑等任务做了明确规定。从此,志愿军和人民军的反登陆作战准备工作全面展开。

朝鲜党和政府也对进行新的战争准备做了部署。1952年12月24日,金日成首相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邓华到会向朝鲜同志介绍了中共中央、毛泽东主席对战局的分析和今后作战的指示,以及中共志愿军党委执行中央指示的具体措施。朝鲜劳动党中央和金日成首相对此表示同意,并决定派金雄、方虎山分任东、西海岸指挥部副司令员,以便协同中朝部队反登陆作战。同时对人民军的部署也做了相应的安排。还决定,在全国动员大批工人参加构筑海岸工事,尽力满足反登陆作战准备的土木材料需要。

1953年1月20日,艾森豪威尔正式就任第34届美国总统。2月2日,他发表了第一个国情咨文,宣布撤销台湾海峡“中立化”,放蒋出笼。同日,参谋长联席会议发布命令:“现行紧急指令中关于保证台湾和澎湖列岛不被用作中国国民党向中国大陆作战的基地的那部分现予以撤销。”

第二天,艾森豪威尔又同参加“联合国军”的其他15国代表协商对中国实行封锁问题,但多数国家认为对中国封锁“将有种种困难”。

消息传到英国,英国首相丘吉尔立即表示:英国决不同意使用蒋介石的武装力量进而导致朝鲜战争的扩大。英国外交大臣也于2月5日在下院发表演说时表示,封锁中国“是一种错误”。于是,艾森豪威尔不得不和丘吉尔以及国内两党头面人物举行会议,磋商结束朝鲜战争的途径。

在中南海,毛泽东密切注视着美国新任总统艾森豪威尔的一举一动。在2月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第4次会议上,毛泽东向全世界宣布:

我们是要和平的,但是,只要美帝国主义一天不放弃它那种蛮横无理的要求和扩大侵略的阴谋,中国人民的决心就是只有同朝鲜人民一起,一直战斗下去。这不是因为我们好战,我们愿意立即停战,剩下的问题待将来去解决。但美帝国主义不愿意这样做,那么好吧,就打下去,美帝国主义愿意打多少年,我们也就准备跟他打多少年,一直打到美帝国主义愿意罢手的时候为止,一直打到中朝人民完全胜利的时候为止。

在朝鲜战场,志愿军指战员圆满地完成了筑城任务。在东、西海岸设置了纵深达10公里的两道防御地带,动用人工6000多万个,挖掘坑道8090条,总长720余公里,相当于朝鲜永兴到釜山凿了一条石质隧道;挖堑壕、交通壕3100余公里;构筑了605个永备工事及大量的火器掩体。这样,在东、西海岸和正面1130公里的弧形防线上,形成了以坑道和钢筋水泥工事为骨干的支撑点式的防御体系。

此时,志愿军地面作战部队已达20个军又两个师,还调整了部署,加强了东、西海岸特别是重点加强了西海岸的兵力。在进行工事构筑的间隙,担任海岸防御的各军,都根据预定的作战方案进行了紧张的战备训练和实兵演习,对排以上干部进行了反登陆(打敌舰、岛屿要塞守备、海岸防御)、反空降、打坦克的战地轮训,在战术上为反登陆作战打下了基础。

敌人对志愿军在东、西海岸大规模的筑城、全线兵力部署的调整、新生力量和大批作战物资源源运入朝鲜战场等活动,一直在密切注视,已察觉志愿军在进行反登陆作战的准备。

美国中央情报局提出的情报预测估计:“目前在北朝鲜的部队,大约有19个中国军和5个北朝鲜军团。其中大约有30万人被部署在可能发生登陆作战的海岸地区,可立即投入海岸地区的作战……一旦联合国军按计划在朝鲜发动进攻,中国军队将展开最大限度的地面防御来抗拒联合国军的进攻并实施坚决的反击。”

克拉克认为:“志愿军沿海滩的防御体系和前线的防御体系一样,纵深的距离甚长,并且它的效力大部分依靠地下设施。但是,除开地下工事外,还有一道道的明壕从滩头向后分布,因此,任何从海上攻击的部队,一旦他们在岸上获得立足点,即被迫去攻击一道又一道的战壕。雷区到处都是。大部分稻田地区被水淹没,使它们变成战车的大陷阱,使他们的装备在泥淖中进退两难。”

美国决策当局已经清楚地看到,中朝军队进行了充分的准备,美国以大规模军事冒险结束朝鲜战争的企图已成泡影。美军在正面攻不动、朝鲜两翼海岸森严壁垒的情况下,又被迫设法恢复停战谈判。

2月22日,克拉克以“联合国军”总司令的名义致函朝鲜人民军最高司令官金日成和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建议在停战前先行交换伤病战俘。很明显,这是美方发来的恢复谈判的试探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