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索姆河战役(第3/6页)

7点20分,步兵进攻前10分钟,英国人引爆德军霍索恩岭(Hawthorne Ridge)多面堡地下埋设的炸药。“我所站的地方发出巨大的震动,”一名进行远距离观察的英国士兵报告,“摇摆,倾斜……然后,大地像一块巨大的海绵,泥土被掀起到100英尺(约30米)的高空。泥土越升越高,与下落的泥土摩擦发出恐怖的咆哮,爆炸地点出现一座烟尘山。”虽然此次可怕的爆炸造成很大的杀伤,但是其效果是有限的,难以弥补的是它实际在给德军传递警告的损失。然后,德国人开始向英国人送信号,一个冰冷的信号。那些被认为已经成为哑炮的德国大炮突然开火,准确地落在英军士兵等待出击的战壕上面。显然,德国人还活着,他们的大炮还在,那些大炮为了获得最大轰击效果而布置得井然有序。7点28分,又有10个英国人埋下的地下炸弹爆炸,但都要比霍索恩岭那个大爆炸小一些。两分钟之后,汽笛鸣响,2万英国士兵爬上地面,向德军阵地走去,他们觉得自己只不过是走向敌人的泥土墓地。

也就在此时,英军的炮火停止轰击德军前沿阵地,这明显有别于从前,一般英军在7点45分停止轰击。此后,英军的炮火转移向较远的目标。本来应该是爬行式的弹幕轰击,让步兵紧随其后,但是,由于管理不当,弹幕轰击移动的速度过快。大部分英军炮弹落在德军背后。炮火轰击方式的改变给德军另一种警告。当德军士兵看到、听到、感觉到弹幕轰击离开自己,他们马上爬出藏身的暗室,进入岗位,把机关枪拿出来准备好。

回到地面,德军吃惊地发现英军的地面弹幕轰击效果也异常有限。德军的带刺铁丝网和木桩几乎都在原处,这点最难以解释。这些没有被摧毁的带刺铁丝网,像往昔一样为德军提供难以穿越的保护屏障。

英军的进攻部队被告知,一旦发现带刺铁丝网被炸开的开口,马上向开口处聚集,所以铁丝网的开口处成为英军的死亡陷阱。仗打到这个时候,英国人奇妙炮击中隐藏的问题才暴露出来。大量炮弹没有爆炸,有人估计有三分之一的炮弹是哑弹,但至少应该有几万发哑弹。在爆炸的炮弹中,榴霰弹居多,炸弹较少,而且这些炸弹的威力较小,无法穿透德军的掩体。导火索也暴露出缺陷。产生这些问题有一部分原因是劳合·乔治造成的,他要求英国工厂匆忙生产,匆忙生产导致质量控制失效,为了增加产量,工厂雇用大量没有技能的工人。另一个原因是黑格造成的,他决定把许多重型大炮留在佛兰德斯,希望有一天能发动对海岸线的进攻。然而,使这些不幸变成灾难的根本原因是英军的高级将领,尽管前线观察员不断警告德军的铁丝网还没有被摧毁,他们仍不听警告。

英国兵出发时并不了解这些情况。他们热情高涨,这一方面是由于他们经验不足,另一方面是由于对面前的敌人无知。此外,他们都喝了比平时配给量要多的朗姆酒(有些部队能喝多少就给多少),朗姆酒使英国兵感到安全、稳定、迟钝。为了进一步激励士兵,士兵们被告知,军士可以枪毙任何胆敢不前进的人。这样的做法,当时很流行,效果也不错,但从来没有被写入军规。此外,没有一个军官会笨到把有关俘虏的命令也写在纸上。一些参加索姆河战役的部队把处置俘虏的命令制定得毫无歧义:没有俘虏营可用,德国俘虏必须跟着攻击部队一起向前走。

德国人对眼前的景象感到吃惊。英国人没有急行军,也没有利用地面物体闪避,只是肩并肩地前进。他们不跑,只是慢慢地走,就像在做军事列队训练。他们手拿着步枪和刺刀,就好像从古代走出来一样。如果这还不算荒谬,那就听一听给他们的进攻命令:以整齐的行向前进。这是罗林森的主意。他认为自己的部队经验不足,不能以其他方式前进。“进攻要像波浪,”他说,“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要近,这样才能给他们信心。”如果德国人已经被炮火消灭了,这种前进方式还算合理。每一行的行进速度都是每两分钟走100码(约90米)。行动的准确性以秒计算,这样才能与“徐进弹幕轰击”配合。然而,英军的“徐进弹幕轰击”并没有按原计划执行。

根据英军那天的详细计划,士兵不许在离敌人20码(约18米)以外开始奔跑。实际上,奔跑也是不可能的:第一拨的士兵每人负重有70磅(约32公斤)的武器、弹药、工具,带着这么重的东西爬出战壕都非常困难。最后一拨的士兵负重仍然不少,他们的任务是巩固前面士兵占领的阵地,所以携带着巩固阵地用的武器装备,有木板、带刺铁丝网、棍子、机关枪。如果命令他们奔跑,他们跑不动,特别是大地被炮弹炸得到处都是障碍。一个幸存者回忆道:“幻想一下你肩上背着带刺铁丝网卷在炮火下奔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