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史例述评(三)(第2/4页)

克伦威尔的第一次行动试图把所有新教力量在政治上集中。除了向其他新教国家提议外,他还向荷兰提出了合作的建议,联合两个共和政体。荷兰当然表示反对,因为它已经控制了世界航海贸易的绝大部分,而法国这时又无暇顾及它。过去的经历,以及当时英国的实力,使荷兰人明白,联合就意味着被吞并或者是屈服在英国之下。四十年后,荷兰王子威廉三世成为英国国王时,这个提议又一次提起并被他接受。正是这种克伦威尔未能达成的集中,打败了路易十四,又将荷兰拉低至二等地位。这些都是鼓吹欧洲联合的克伦威尔造成的。

荷兰拒绝了克伦威尔的提议后,作为报复,英国通过了针对荷兰海上贸易霸权的英国航海条例。1651年10月,该条例通过,1652年5月,战事初现端倪。该条例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这次战争。我们要讨论的就是这次战争的过程。两国之间进行了两年的战争。这次战争为集中原理提供了实例,启发我们要时刻考虑所面临的国际形势。

在这之前,英国海军鲜少在地中海出现,在那里的英国商船只能自求多福,而在英吉利海峡和爱尔兰海以及大西洋同法国与西班牙的贸易中,英国已经有了一定的护航制度。地中海的贸易由东方公司经营,其所使用的船只的体积和武装配置只是为了自卫,很少用于其他的贸易。地中海在英国的贸易利益中并不是主要的,所以英国在地中海的商船和偶尔出现的海军舰只一直受荷兰打压。从斯图亚特王朝初期到克伦威尔当政前时期,英国并没有强有力的对外政策,因为强有力的对外政策需要筹措经费,为此国王必须对议会让步,然而国王不愿屈服。那时,因为海军数量不足,一时间海盗横行,北非伊斯兰教各国的船只甚至成群结队地在英国近海集结。截至1652年,六年时间里,英国有150艘船只遭他们劫掠。此外,法国、西班牙的私掠船也随意掠夺英国船只。

克伦威尔改变了这一切。他所领导的共和政体有计划地令海军担负起护航的责任,而且护航范围是前所未有的。正如科贝特所说,这是海军思想的一种全新战略观念,即控制贸易航线。控制贸易航线必备的两个战略要素是:一支机动的海军;供海军驻泊的靠近航线的作战基地。海军初次到达国外海域时,只有依赖友好国家的港口。这种依赖不仅不方便,还缺乏稳定性,必须获得港口。为了保护航运,英国海军进入地中海,经过多年努力,最终取得了直布罗陀、马耳他、塞浦路斯、苏伊士、亚丁等地区。英国还一度占领丹吉尔、科西嘉、梅诺卡岛。

1652年战争爆发时,英国和荷兰除了在各自本土海域部署主力舰队外,双方在地中海也有海军分舰队。英国海军分舰队司令部位于里窝那,这里是托斯卡纳的主要港口。托斯卡纳大公认为,他的领地成为英国贸易的商场和中心更有利于其统治。战争开始时,地中海的荷兰海军大部集中在土伦港外。对于法国和西班牙两个互相交战的国家,英国表面上保持中立,克伦威尔则是倾向于西班牙,促成了西班牙属地厄尔巴岛的隆贡港对英国友好开放。法国虽然不愿意承认一个敢于砍国王头的共和政体,但是不久之后,它也像西班牙一样企图得到克伦威尔的支援。

请特别注意当时条件下地中海和北海的一些问题。近来,英国再一次面对这些条件,美国现在所面临的大西洋和太平洋的问题也与它类似。英国海军将85%的战列舰集中在英国海军必须坚守的地方,原因是靠近英国本土海岸也出现了一个新兴的海洋强国——荷兰。1566年以前,荷兰各省还是西班牙的属地,其后的四十年里,荷兰人不懈斗争获得了胜利,很大一部分原因来自于英国的援助。在这四十年里,荷兰的贸易和海军实力得到了发展。在克伦威尔当政时期,荷兰商船的数量已经超过了英国。这两支海军在开战之初,可谓是势均力敌。这些情况以及由此而来的两国的海军部署,对于1652—1654年第一次英荷战争有重要影响。这时期,恰逢法西战争正酣。荷兰的政治结构是一个松散的、各怀猜忌的省际联盟,而军事效率所需的是行政和组织的统一。相反,克伦威尔的强势,使英国海军在精神上和形式上前所未有地集中。胜利总是眷顾奉行集中的一方。

起初,荷兰在地中海的兵力占优势,英国的兵力不多又分散,一部分由指挥官带领泊于里窝那港,一部分就在地中海东部护航。荷兰指挥官恰好置身英国舰队之间,他首先监视并封锁了里窝那港,然后在内线巧妙地运动以掩盖位置和意图,同时又总能居于两支分散英国分遣队的中央位置。结果,1652年8月28日,本该获得商船增援的英国地中海东部分遣队,被迫在厄尔巴岛之外迎战。这支分遣队遭到痛击被逼入隆贡港,损失军舰一艘。这艘军舰后来又被驻泊在里窝那的英舰夺回,并在隆贡港重新归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