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第2/6页)

海军战略就是解决如何运用海军力量这个问题的。对海军战略的系统性研究,则是从海军学院开始的。其实海军战略已经存在,在以往的海上战争中军人凭借才智和常识都能找到并正确运用达成目标的方法。海军战略说到底不过是正确运用方法以达成目标。需要有人一直仔细观察、记录这些方法。为此,海军学院应运而生。只要能使海军军官深刻认识到,任何情况下分散舰队都是愚不可及的,也就能证明海军学院和它每年所领取的经费是多么物有所值了。美国海军曾将作战舰队分别部署在两个大洋上(即太平洋和大西洋)是极不明智的。这个决议主要是根据海军学院历次作战演习的经验所得出的。将此事告知我的是已逝海军上将斯佩里。这样的配置,使位于每一个大洋的海军分舰队面对大洋上的另一国海军舰队时居于劣势。如果把这两支舰队联合起来,便可对外国舰队形成优势。这个实例足以证明国民和政治家都需要一些基本的海军战略常识。拿破仑的一句至理名言将集中思想表述为:“目的的专一是获取巨大成功的秘诀。”专一,意味着将所有意愿集中于某一目标,而舍弃其他目标,它是思想和信念的绝对集中,也是决心的集中。对应军事,就是人力与财力的集中。当一个人怀着必胜的精神信念,物质集中也就随之而来,如同有因必有果一样。

我引用三个实例来证明考虑的事物对于海军战略的持久影响。考虑的事物可以看作是产生原理的缘由,这两者的关系如同果实结自果树。这三个实例虽然发生时间相隔甚远,表面条件也截然不同,但是它们却可以用一条共通的原理紧密地串联起来。

一、当纳尔逊[6]最后一次回到英国时,国内正对考尔德率领英国舰队即将与占优势的敌国海军开战而深感不安。纳尔逊却说:“我敢断言,如果他们击败了考尔德,那么他们在今年就不会再给英国制造麻烦。”纳尔逊的意思是,考尔德和敌人都会退出战场,但是英国的后备军力仍能控制局势。

二、1892年,当我在海军学院学术例会开幕式上谈到战舰报废的问题时,曾经引述了纳尔逊的观点。我确信纳尔逊的观点是完全正确的。我当时的引语:外国海军人员对废舰的最新看法是,当战争进入到后期,最新的军舰破损并且在修理时,谁能启用的后备舰多,谁就能赢得胜利。

三、1909年,在英国议会关于德国海军竞争问题的激烈争论中,与会人员一致得出结论,三年之后德国无畏舰的数量必然接近英国。辩论即将结束时,英国首相宣称:仅从无畏舰而言,德国与英国在数量上可能是近乎相等,但是凭借所拥有的二线军舰巨大优势,英国仍然保持着对海洋的控制。[7]当双方的无畏舰都用尽时,不论谁获得胜利,它们都将同纳尔逊所说的那样,“今年之内”退出战场,由后备力量发挥作用。

从上文中的这三个时代的实例所引申出一条原理就是:在决定点上保持一支优势兵力。简单地说,就是用最多的兵力抢先到达这个决定点。在所引述的三个预断中,后备力量的价值是决定性要素。在战场上,如果一方能在正确的位置上保留一支后备力量,就能在紧急关头先于敌军掌握一支绝对优势的兵力,在战争或战役的决定性阶段得以集中。这是保持优势的一种方法,运用的关键在于掌握准确的时机。出于对后备力量的考虑,从而理智地限制报废的旧舰,这一思想则具有战略性质。

日俄战争中,如果俄国人能适当地掌握并运用后备力量,那么他们在旅顺口也会像纳尔逊那样判断:如果东乡平八郎在旅顺口歼灭了俄国海军分舰队,那么东乡平八郎在一定时期内就无法再继续作战了,罗日杰斯特文斯基则可继续推进。旅顺口的俄国海军完全可以孤注一掷与敌军拼死一战,为后备力量歼灭敌舰。俄国人在日俄海战中的做法,无异于将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命运抛入海中。请注意,这里我所说的俄国人并非无能为力又无职责的百姓,而是那些在俄国政府与美国政府中负责同样事务的官员。他们应当为俄国的失败负责。俄国的无能,使得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被纳入奥地利版图。对海军的治理不力,使得德国从俄国的威胁中解脱出来,直接促进其海军的发展,甚至导致了东西两半球国际形势的变化。

这并不新鲜,简单地汇总原理,对老手或许还有些作用,因为他们在面对困惑时可以靠它坚定信心。对于新手,可能就毫无裨益,因为他们还不会从亲身经历中引证并阐释原理,也不会从历史或是从关于前人经验的记载中引证并阐释原理。对于一个未经历训练的人而言,所谓原理,不过是权威人士根据观察所制定的论述。他们内心的信念尚不坚定,他们也都还没有证实这些论述是否正确,但是在战场上,只有内心信念坚定者才能在紧急时刻爆发力量。纳尔逊曾写道,新手眼中的哥本哈根海战的形势比实际情况更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