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海洋战争(第3/4页)

“制海权”原本的含义是,自己可以自由航行而敌人却不能。如今这一概念已完全失去了它原本的含义,因为拥有海军基地的敌人很难被全部摧毁。当一支海上力量在战争中实力大大削弱后,它就会像德国舰队在一战中那样行动,胜利的一方也必须紧密监视战败方剩余力量的一举一动。因此,战胜方没有充分的航行自由,但它能完全阻断敌人的海上交通,同时保卫自己的交通不受潜艇的威胁。

今天的制海权只能理解为一种态势,拥有它的一方比敌方有更大的航行自由,类似一战中协约国海军所处的状态。虽然他们没有了过去意义上的制海权,却能有效地阻止敌人的交通,使敌人的海军部队到处躲藏直至最后投降。海军的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夺取制海权,在没有取胜之前,任何一方舰队都不应冒险分散兵力,去保卫自己的交通线或攻击敌人的交通线,这种行动只有在夺得了制海权以后才能进行。夺得制海权的一方应立即切断敌人的一切交通,还必须确保自己不受潜艇的袭击。

这就是一战中海上战争特性的变化,但这种变化并不影响水面舰队的根本价值。

从上述对一战的考察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它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战争,影响全体人民的利益和幸福。

2.取得胜利的国家,在自己筋疲力竭之前就粉碎了敌国的物质和精神上的抵抗。

3.军队的职能是作为交战国家的消耗代理人,各国将其资源变成战争手段不断送往前线,消耗以后,再由另一些继续补充。这种消耗和补充过程持续进行,直到一方物质上和精神上完全衰竭,不能再补充它的消耗为止。

4.海军是加速或延缓消耗的机构,当它用于阻止补充资源进入时是加速消耗,而当它促进资源进入时是延缓消耗。

5.陆上战争违反了其指导者的意愿,采取了相持的形式,原因在于小口径火器的巨大威力,增加了进攻的困难,使它需要极大的兵力优势。

6.只有当各国经历了长期而痛苦的消耗过程,再不能从物质上精神上支持它的军队时,陆上战争才能决胜。

7.由于协约国军队的巨大优势,海上战争一开始就胜负已定。结果使协约国进入了一个漫长疲惫的监视时期,而德、奥则进入漫长消沉的等待,希望出现机会打击敌人。

8.虽然协约国处于能阻止敌人海上交通的地位(这是敌人自动放弃的),但自己却又被迫保卫本身的交通线不受潜艇攻击,这种攻击一度很严重地威胁着协约国取胜的机会。

9.陆军和海军都由于错误估价了技术因素,在开始交战时都没能充分地了解战争的实际情况,因此,随着战争的进行,他们不得不弥补由于物质上精神上备战不足而造成的后果。

这就是我们探索未来时可依据的前提,我们可以斩钉截铁地说:

1.未来的战争再次涉及所有国家和它们的全部资源。

2.胜利将属于能首先粉碎对方物质和精神抵抗的一方。

3.武装力量如果能正确适应未来战争的形势,并按它的要求进行训练,就能对战争做出更好的准备。

我想这三点是无可争议的。

4.陆上战争本身就具有一战的相持性,因为形成相持性的原因依然存在,在未来将更明显。

从停战至今,火器的威力一直增强,将来会更强。火器时刻在改进,各国军队装备的高速小口径火器数量也一直在增加。导致的结果是,防御价值也一直增加。为了打破这种僵局,想要进攻必须有比以前更大优势。新武器并不会改变格局,因为双方都会同样拥有。新武器又总是更容易防御,即使对很弱的敌人进攻也十分困难,在当敌人的边境是山区、部队很难广泛展开、供应困难时更是如此。双方都认为等待才有最好的时机,所以都继续采取守势,这样就违背军事领导人的意愿而出现绵亘的战线。要想打破敌人的绵亘战线,需要用到很多的作战手段,没有一个国家在战前做好了这些准备。因此,在相持的战争中加紧工业生产是很有必要的,将国家资源转为有效的战争手段。双方都会以同样的思维这样做,所以僵局会一直持续很难打破,这个局势直到某一方国家的资源完全耗尽,未来的战争无疑是持久的、缓慢的、代价巨大的。

从整体看,可以想象未来的战争将和一战一样,也将出现漫长绵亘的防守战线。它同样很难突破,即使有一个很小的突破也会立即修复。它将无声息地消耗交战国各方的资源,直到一方耗尽崩溃。所有运动战概念和理论在这种绵亘战线前都起不到任何作用,因为不管强方想怎样突破,弱方都会由于准备不足、没有自信心等因素采取防御措施阻挡进攻者,并以此赢得时间准备,加强自己的力量。弱方利用防御的优势抵御强方,以至于强方虽然较强,但不能战胜弱方,勇于进攻的精神和自由活动的意愿都不能改变这种局面。不可否认,一支军队必须具备进攻精神,退让是荒唐的。但如果用自己的头去撞坚硬的石墙来显示进攻精神,碰得头破血流而石墙却岿然不动,这是不明智的。每个人做事时都要有进取精神,但这个人在下命令时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锐利的眼光,知道怎样发扬这种精神,只有相持战的僵局被打破才有机会进行运动战或机动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