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 1926年补充(第11/14页)
这些论断是经过我精密推理得出来的,也许还有很多人不能接受,但这对我没有任何影响,先进的思想总与顽固守旧的思想相抵触,这些我已习以为常,我相信这些激进的想法终会有一天被人们所接受。我这种坚持的态度使我完全不受影响,终有一天世界各国的空中力量会按我所讲的方法做事。
当然,我希望我的祖国是第一个实践者,因为我相信只要沿着这个方向第一个创建空军的国家,是有不可估量的优势的。即使我的愿望不能实现,我也尽力了,良心也不会受到责备了。
拜扎尼将军在《时代》周刊上谈道:意大利需要一支空中力量,能在冲突开始后的必要时间内保卫它的天空,使它的工业能生产出最新型的飞机来。
这个说法将矛和盾的观念运用到天空。按他的逻辑,空中的盾足以对抗空中的矛,达到预期目的。这就是说,他认为空中力量有能力保证地面上的生产和训练中心不受空中攻击,从而建立一支用于进攻的空军,同时希望将最新的工业科学用于决战。
矛与盾的观念在地面上是正确的,因为要攻破一个组织很好的防御,进攻方需要巨大的兵力优势。但用到天空中就不太准确了,空中的武器在防御上没有任何意义,但在进攻上却有不同凡响的效果。在天空中不能挖战壕,不能拉铁丝网,而航空工业也许正处在敌人进攻的范围之内,在我们投入大量生产之前,根本没有办法用空中防御阻止敌人的破坏,更不用讲什么安全可靠性了,敌人不可能等你生产好了航空兵器再来攻击你。
空中的战争只能用手中掌握的武器进行,凡手无寸铁者必将被击败。武器强大的一方追求速战速决,它不会照顾对手的意愿,更不容许它在自己的眼皮下有条不紊地生产武器来对抗自己。
一战时,航空刚刚开始诞生,各国都有机会从头开始创建空中力量,建设工厂,生产各种飞机。而在未来的战争中,航空兵已相当成熟,情况将完全不同。
我们不应该把时间浪费在讨论上,要付诸行动跟上武器发展的步伐。我们的工业应能永远生产最优质的产品,并能大量生产。航空工业应能大量发展出口贸易,这样就能大量生产优良产品,满足非常时期的需要,这对于国防是很重要的。对于国防来讲,有一个出口贸易的航空工业比依靠进口物资好得多,有几个中队的新式飞机比大量用凑合的装备武装起来的中队强得多。因此,航空部门应更加努力,提高我国工业的竞争力,这对国防也是有利的。
仅有经济支持是不够的,必须有明确的方向和保障措施来推动航空工业的发展,没有明确的航空政策,是不可能达到理想目标的。
我们研究主要国家的空中组织,就会发现它们都是依照一战的经验建立的。我们最近经常讲到空战,战争是用致命武器进行的斗争,尽管各国都有用于不同目的的各型飞机,却没有一国有空战型飞机,好像所有的空中武器不是用来战斗的。我所知道的有驱逐机,但它不是作战飞机,它是用来驱逐活动,虽然它也带有进攻特性,但它的目的是防御。这源于它的最初职能和有限的活动半径,使它不能在敌人的领空进行有效的活动。
能任意横行的空战飞机当时还没有发明,也不会很快发明,空中活动还处于幼年时期。一战已经结束,人们还没有懂得战争中最重要的是飞机能参与作战,相反,人们一般认为似乎没有空战也行,大量的作战飞机并不适于空战。
由于这种认为进攻作战没有空战也行的认识,各国建立了轰炸航空兵。轰炸航空兵通常分成两类:昼间轰炸部队和夜间轰炸部队。前者利用速度优势避战,后者利用黑夜避战。采取这种避战态度的人只有很少的主动权,他受敌人和环境支配,不能自由地行动,而且他又没有抗击敌人的手段。
一战中,轰炸机不过是起到了骚扰敌人的作用,进行轰炸时避开敌人的抗击是可能的。现在要求不止能起到这个作用,要能通过空中轰炸取得积极巨大的效果。一战中进行的少量夜间轰炸,也是由少量飞机对敌人目标投下的少量炸弹而已,我们就曾在伊索诺索战线最北段和越过皮亚韦河进行过一些轰炸。要在现在的条件下进行轰炸,不管敌人是谁,我们都必须从战线后方接近内地的平原地区,集中大量飞机,飞越阿尔卑斯山,到达敌人目标上空,进行轰炸,再原路返回。所有这些不能在夜间进行,即使能,也没必要。如果可以在白天进行轰炸,那就没有必要夜间作战了。我们完全没有必要将我们的实力分成两半,集中的打击力量更大,还方便训练人员和补充器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