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军事政策或战争哲学(第6/7页)

根据我的这些论述,我认为,当我们找不到一个久经考验的天才统帅时,最好的办法就是按以下原则组建军队的统帅部:

1.由一个在战斗中果敢坚毅、临危不惧、久经考验的将军担任军队指挥。

2.为总司令指派一位能力卓越、坦率诚恳、与总司令步调一致的参谋长。另外,身为总司令,要有宽广的胸怀,不妒贤嫉能。布吕歇尔就是这样与格奈泽瑙[8]等人合作,才获得了他一人无法建立的荣誉。这种方式绝不可以与腓特烈大帝、拿破仑或苏沃洛夫的指挥相提并论,但这是在没有一人能具备伟大统帅的全部条件下,可能找到的最好解决办法。

下面就政府在首都设立军事会议的问题,谈一下我的看法。鲁瓦[9]曾长期在巴黎指挥军队,并且取得了成功。卡尔诺[10]也曾在巴黎指挥共和国的军队作战。他们两人都是自己指挥,都没有召开过军事会议。维也纳的枢密院会议,经常执行指挥军队作战的任务。人们一致认为,就是这种指挥造成了可怕的后果。这种指责是否正确,只有奥地利的几位将军自己知道了。

我认为这种会议唯一的职责就是通过一般的作战计划。而且,这种计划不能规定过细,否则就会束缚将领们的行动自由,从而导致失败。这种计划所规定的范围应仅限于:规定作战目标,作战性质,所需物资数量以保证作战初期的需要、预备队的需要、民兵的需要。我没有否认,这些问题都可以由政府召集将领和大臣一道讨论,但是会议的目的仅限于此。如果会议有权命令军队向某地进攻,并且有权规定其机动方法,那么总司令败定了。在这种机制下,对失败负责的是那群远离战场几百千米的人,他们是纸上谈兵的高手。

民族的尚武精神和军队的士气

一个政府如果不培养人民的尚武精神,那么它为建立军队所采取的任何措施都是白费力气的。如果真像人们所说的那样,伦敦最有钱的银行家要比军功章获得者更为人尊崇,那么这种情况只能发生在依靠强大海军保护的岛国。一个大陆国家要是染上这种风气,就迟早要被邻国征服。罗马人的强盛不正是因为人民的尚武精神吗?当他们丧失了这种美德,不再以服兵役为荣,转而采用雇佣兵,罗马的衰亡已成定局。

我们不应该忽视任何能增加国家利益的因素,哪怕是最平凡的百姓,我们都必须给予尊重,因为他们是国家繁荣的基石。为了增强国家力量,我们必须鼓励英勇的精神。只要效仿恺撒不怕牺牲,就比那些庸人发国难财养肥自己光荣得多。如果那些牺牲生命、健康去保卫祖国的卫士,地位还不如那些生意人,这个国家是多么可悲啊!

鼓励尚武精神的第一点,就是尊重和关怀军队;第二点,对于政府官员的空缺,曾为国家服役的人享有优先候补权,甚至可以规定某些职务必须有服役满多少年者方可担任。对于那些叫嚣着反对军官参加社会生活、转任文职,主张只有文化人才能担任政府高级职务者,我对此的回应是,最利欲熏心的议员们,绝不是军队成员。

诚然,很多职务需要专业知识,但是,军人连利用业余时间学习服役期满后的专业的权利都没有吗?如果规定只能由大尉以上的退役军官担任文职,这难道不是在鼓励军人们去争取军衔吗?难道不是促使军官们在营区里努力学习吗?

有人认为,军职转文职太过容易,反而于提高士气有害,他们认为,使军人成为终身制反而更有助于巩固士气。埃及中世纪的近卫兵和土耳其帝国的精兵就是这样建立起来的。有的国家,教育七八岁的孩子,使他们树立终身服役的思想。英国人就曾以终身服役为荣,俄国规定军人的服役期限为25年,这几乎与英国终身服役制规定的期限相等。这在以志愿军兵役制为基础的军队里,的确有益,但在那些把兵役规定为临时义务的国家里,就该另当别论。罗马曾经规定,必须在军队服役满10年,才有权转任文职。看来,这似乎是一种较为有效的保持旺盛士气的方法,特别是在争取物质福利已蔚然成风的时代,更是如此。

无论如何,我总是认为,不管国家实行什么制度,一个英明的政府,必须提高军人的地位,以培养人民的光荣感和尚武精神。否则,这个国家就要重蹈拜占庭帝国的覆辙。

仅仅在民众中提倡尚武精神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在军队中鼓励尚武精神。如果军人不英勇,即使公民尊重军人,提高军人的地位,那又能带来什么好处呢?这样的国家,只会拥有一支人数众多却没有价值的警察部队而已。

军队的激愤情绪和尚武精神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虽然它们的效果相同,但是却不能混为一谈。激愤情绪,我在前文已经说过,它在某种程度上说,是政治或宗教信仰以及爱国热情等暂时感情冲动的结果,而尚武精神,则是统帅领导艺术和国家完备军事制度所产生的结果。环境对尚武精神的影响较弱,政府对它的影响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