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灵渠与战争(第3/3页)

历史不止一次地要求人类的良心,要求以审慎的探索的目光来审视与评判这些灾难深重的岁月,以便使这些在苦难中受过折磨和牺牲的人,心灵得到安宁,也使人民牢记心上,从中吸取精神滋养与有益的教训,避免灾难与悲剧的发生。

围坐在篝火边的毛泽东和战士们,如何来理解战争,理解革命,是很不相同的,而且每个人的认识,都随着形势的变化,心情的波动而变化。

“利益原则”,这四个大字在人类史上,是不是达到政治目标的战争的根源?不管是个人的、集团的、阶级的、民族的、国家的……这些利害冲突,便出现了人类千变万化的奇观:由于利害冲突,兄弟可以反目成仇;亲属间互相残杀;今天的朋友,明天成了仇人;昨天的敌人,今天成了朋友;我弱时和你谈判求之不得;我强时你要谈判我就绝不接受;欺凌与反抗、掠夺与自卫、弱肉强食、优胜劣败、争权夺利,何时休止?革命先驱向往的大同世界,何日出现在地平线上?真会有大同吗?真可以消灭冲突吗?它会不会违反矛盾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法则?

毛泽东从中国历代纷争中,早就看清了这一切,后来他作了一种无懈可击的高度概括。

“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

什么是毛泽东说的“缘”和“故”呢?

世界上许多政治家、作家、哲学家都认真地思索过这个问题:

拿破仑说:“要人顺从就范,有两个最有效的杠杆,一个是恐惧,一个是利益。”

当《基督山伯爵》中的主人翁爱德蒙·邓蒂斯被人陷害投入死牢时,他不明白这是为什么,他想不出他在世上谁是他的仇人。然而,法利亚神甫以他的精通社会的渊博知识告诉他:没有仇人是不可能的!你的存在对谁不利?你的死去会给哪些人带来好处?这个利害原则,使他能判断出要置他于死地的是谁!

这种利害冲突是极其残酷的,以至古老的民族得出“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的结论,而在西方也有一句名谚:“当心那些惧怕你的人!”

人人反对战争,而战争年年不绝。

什么时候消灭了利害冲突,什么时候便消灭了战争的根源。

篝火渐渐黯淡下去。

队伍又行进了,文庆安带着无尽的思绪随队而行。在湘江岸边,四十米内的炸弹竟然没有伤着他,他相信了棕蓑的神奇,这次落崖而未粉身碎骨又作了第二次证明。

文庆安躺在阴森森的树丛掩盖着的碎石上,他仿佛已经离开了人间。他无法判断出周围的一切,他不知道部队开向哪里,也不知部队对他的落崖采取过什么措施。但他仍然想着毛泽东给他讲的灵渠的故事,甚至萌生出将来到灵渠去看看的念头。他甚至想到,沿着他摔下的这条山沟,能不能走到灵渠去?

这时,他眼前又出现了周恩来给他讲的沙漠上的那片绿洲。他把自己想象成那个给手杖浇水的小伙子,太苦了,但也很有意思……这两个故事含义是截然不同的,却又都使他神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