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如何准备海战(第3/4页)

从而可以得出结论,海防力量主要是由炮火带、水雷带和鱼雷艇组成的。没有前两者,海岸城市就可能遭受攻击;后者不存在,这些城市就很容易被封锁。炮击和封锁这两种作战方式在国际上是认可的,但在行动前要发出通知,这种限制体现了公平。如今国家的各种利益交织在一起,对一个地方的炮击和封锁肯定会对其他地方造成影响。

上文说过,在海战中远洋海军的基本功能是进攻。这样的海军包括战列舰、巡洋舰及起到辅助作用的远洋鱼雷舰艇,中坚力量是攻守能力平衡的舰船,既能承受严重的打击又能给敌人以重创。这种舰船要能够驾驭海洋,可以和最强劲的对手作战且取胜机会较大。

我们一直强调,我国厌恶战争,我们也不愿意凭借它扩张领土或者牟取利益。在这种情况下,衡量我国军事力量的标准不是扩张计划,而是反对我国政策的国家可能动用多少力量来对付我们。显而易见,它们会用海军对付我们,因为我国陆地上没有可以采取行动的暴露点,因此,我们要对付的是敌人的海军力量。

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为海战做准备,我们不仅需要强大的海军对抗潜在的敌手,也需要火炮、水雷和鱼雷艇这些防御力量来保护我国的海岸,能够很好地驾驭海洋。而这些都是我们目前缺乏的,因此,我国在海洋方面没有主动权。假如敌人跨越了我国的海岸线,就能对我国的沿海城市进行封锁;假如我国没有能力设置炮火带和水雷带,敌人就可能炮击我国的海岸。在这种形势下,一旦发生战争,我们肯定没有准备的时间。

物质准备通常不是国家备战工作的薄弱环节,因为这种准备主要涉及金钱和装备。只要资金充裕,装备很容易就能搞到。而装备能否很好地发挥作用取决于使用它的人员,这些人员必须经过特殊的培训。虽然通过培训学到的东西在一段时间内不会忘记,但随着时间的延长,被遗忘的会慢慢增多,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需要不断地进行实践。此外,刚刚服役的人要花费很长的时间学习如何使用武器,了解所属军事组织的特点和日常运作情况,在做好自己工作的同时,还要知道其他工作与自己所做工作的联系。只有这样,才能使舰队在战斗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个人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才能熟练地使用海军装备,因为既要掌握技能又要保持技能。如果一个国家拥有了高技术的人员,把他们闲置不用就会造成技能的下降,但如果太多的人待在军队里来维持他们的技能,就会降低国家的生产力。尽管两者之间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还是要努力寻找它们之间的平衡点。

欧洲国家负责提高军事效能工作的人士一直为了人员方面的问题伤脑筋,他们找到的解决办法是把生产部门的一部分人调往军事部门,并尽力在两个部门间寻求平衡。但是,这一点很难做到,有时倾向这边,有时又会偏向那边,从而造成经济学家抱怨生产者不断减少,而军事当局则认为国家武装力量不足。为了满足双方的要求,实行了预备役制度,就是让服完现役的人转入预备役,每年只需花费一段时间复习以前的技能,其余的时间用来过普通的生活。

因为在和平时期使一支力量强大的海军保持满额是不必要的,尤其它的力量远远超过可能的最大敌手时,假如非要这样做,就只是浪费了人力、物力而已。这时,预备役制度的优越性就体现出来了,因为它一方面为战争的爆发做准备,另一方面是平时不消耗国家的物资。而预备役力量和现役力量的比例问题,与长期服役和短期服役有密切的联系。在长期服役制度下,预备役人数比较少,他们的素质比较高;而在短期服役制度下,人们一开始接受培训,很快就转入预备役,从而造成他们的素质较低,但人数偏多。因此,有些人认为这两种制度均有明显的缺点,长期服役制的人员不足,而短期服役制人员的素质不达标。

长期服役在逻辑上是自愿兵役制的结果。假如是否服役完全由个人决定,可能出现终生从军的情况,尤其存在激励机制时;倘若服役是强制性的,人们又会从心里厌烦它,在服役期满后很少有人愿意延长服役期。通常情况下,长期服役制和预备役导致的结果是常备力量比较强大。

美国和英国实行的是自愿兵役制,因为它们更看重服役的延续性。假如一个水兵服役了很长的时间,他的技术是毋庸置疑的,此时,若他选择继续服役,他的技术就能得到很好的保持;倘若他离开了军队,若干年内他也会是一个合格的预备役人员。但是,现役时间的长短可以决定预备役人员的素质,服役时间越长,退役转入预备役后的素质就会相应的越高,在战争中发挥的作用就会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