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日本、中国的变化及其影响(第3/8页)
基于上述原因,海上国家要想实现它们的商业目标,就不能通过武力解决,虽然多少需要一点暴力手段,而是发挥各自的优势。这种优势最明显也最令人信服的表示就是来自商业的种种好处。我们希望道义精神可以借助商业进行传播,人一旦拥有这些,他们就会意识到人的存在不仅仅为了物质享受,也要担负历史赋予的使命,这样亚洲的复兴就有了希望。目前,除了英国和法国,其他国家基本上都是以海权为后盾争夺在亚洲,特别是在中国的优势地位的。一方面,海权体现在海洋商业上,海上国家期望从中获益,并通过合作影响中国;另一方面,海权体现在海军力量上,海上强国依靠它来维护它们在对华贸易中的地位和权利,防范其他国家使用武力将它们部分或者全部排挤出中国的企图。针对这种企图,前文对当前的军事特征和政治形势做了探讨,在此无须赘言,但有一个地方是例外。
这个例外针对的是长江流域。长江流域无论在政治上还是商业上都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因此有必要多做介绍。长江深入中国内地,很大的轮船可以从海上直接沿长江的主要河段上溯而行。位于长江流域的广大地区也要依靠长江与外界进行交往。地理上,长江位于中国南北之间,对商品的分配和战争的进行均有重要影响。所以,在长江流域建立了势力就是在中国内地拥有了优势,并能通过长江与海洋进行沟通;长江地区的商业优势对其他方面地位的提升也会有所帮助。由此可知,谁拥有了长江流域,谁就具备了最可观的政治权威。因此,海上国家应积极地对长江流域施加有效的影响,中国由此得到的好处也会扩散到全国。因为在长江流域播下一粒种子,就会结出100倍的果实,其他地区也会有30倍的收获。
不过,商业好处只是欧洲国家如今对中国施压的一部分原因。东西方文化的接触和相互影响的问题不能一直被忽视,也不能因所谓的独立国家拥有自主权而延误彼此间的交流。因为这种相互影响已经开始,既不能折回去也不能被阻止,所以我们应该积极地引导这个过程,并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使这两种文明自由发挥各自的影响。各国坚持要求中国给予它们自由买卖的权利,但并不要求中国人一定与他们进行贸易,中国人可根据自己的获利动机决定如何行动。这样,我们的思想也要求能在中国自由传播,而中国人有自由交流的权利,我们并不强迫他们倾听或者接受什么。后一种思想的要求与前一种贸易的要求没有多大差别,也不应该被否定。如果我们得到的好处只是中国商业上的开放,那么,一方面中国会因为我们向它提供的物质上的好处变得富有;另一方面,由于中国对于我们的精神和道义力量缺乏准确的了解,它对上述力量的运用又让人无法把握,这对于我们和中国都是相当危险的。当然,我们在政治和社会生活中未能履行我们的原则并不意味着这些原则会失去合理性,而且应承认的是,即使未能很好地遵循它们,我们照样能获益;但是,在履行准则方面的缺失会使我们无法达到圆满。回顾历史,我们也许会受到鼓舞,因为忠于理想的人产生的影响一直在发挥作用,并将持续下去。
处理中国问题的目标是:一、防止任何国家或国家集团处于政治上的绝对控制地位;二、坚持广义上的门户开放。也就是说,中国不仅要在商业上开放,也要对来自欧洲的思想和各个领域的欧洲教师开放,但后者必须是自愿来华者,不能是国家政府的代理人。就实际意义而言,对中国进行思想影响远比给它物质帮助更重要;对欧洲国家来说,如果中国变得强大,但没有被它们凌驾于物质力量之上的公正、高尚的观念所熏陶,那确实是件危险的事。所以,对传教活动的强烈反对是荒诞的,也不符合追求和平发展的目标。在欧洲,基督教教义和任何哲学或者科学一样在精神和道德领域发挥作用,并且共同构筑了欧洲文明。虽然基于量和质两方面的认识,人们对基督教在欧洲产生影响的性质和程度有不同的意见,但影响的确存在。单就政治观点而言,基督教思想和欧洲其他形式的活动有着同等进入中国的权利,中国人对基督教的不满也不应该作为将基督教排除在中国之外的理由。另外,修筑铁路并非基督教的活动,却触怒了中国人,只是由于政府的关系敢怒不敢言罢了;而中国政府同意传教活动的做法,并不能使中国人对基督教士的话洗耳恭听。在中国贸易开放的每一步进展都是施压促成的,而施压的方法就是战争。商业可以借助直接或间接的暴力进行,而思想却只能靠言论的自由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