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政府特征(第10/12页)

首先,在和平时期,政府通过一系列政策支持民族工业的成长,并支持民众在海上寻找投资契机和获利源头。或者当一种工业在海洋上没有一席之地时,政府会尝试着扶植这种工业走向海上。与之相反的是,如果政府的宏观调控或者政策有所失当,就会阻碍和限制各项国民事业的发展,因此,在这些方式的任何一面,都有政府的影响力,那就是以和平贸易的手段,加强或者摧毁一个国家的海上力量。所以就这一点而言,商品贸易是一支海军坚实的基础。

其次,战争时期,政府的作用是通过最合法的方式维持一支海军,这支海军的规模则完全同其国家航运业的增长和与之相关的行业发展相适应。比海军的规模更加重要的是海军的组织机构,这其中包括民众的特征与追求,积极向上的思想和精神,在战争爆发后能够充分调配的预备人员和舰艇。毫无悬念,在备战的第二个问题里,必须维持适度的海军基地,战舰必须在商业船只的带领下驶向各地。要保护这些基地,就必须直接依靠海上力量,就像直布罗陀与马耳他那样;要不就是依靠周围友好民众的帮助,就像是美洲殖民地的人对待英国人那样,还可以假定为澳大利亚殖民者对英国人那样。

拥有了这种友好的人群和周边环境,再加上适量的军事行动,就是最好的防御政策。当这种防御同海上的绝对优势相结合,就会使一个原本松散的庞大殖民帝国高枕无忧。尽管在某些特定的时间会发生战争,并造成一些局部性的灾难,但在海上的优势会挽回这些灾难并防止一系列的惨败,这一点在大量的历史事件中已经得到了证明。英国的海军遍布全世界的各个角落,但英国的舰队总是能及时出现并为其提供保护,使得基地之间的交通保持畅通,而这些舰队也将基地作为他们的庇护所。

因此,隶属于宗主国的殖民地,便是在海外为这个国家提供支援的最佳选择。在和平时期,政府的作用是竭尽全力保持殖民地人民同宗主国之间的感情,并达成一致的利益,使双方共同繁荣,一旦有一方同敌人发生战争,另一方绝不能袖手旁观;而在战争时期,政府便通过各种途径让每个人从中获取最大的利益,用以加固防御措施和应付战争。

美国并没有这样的殖民地,将来也可能不会有。至于纯军事意义上的海军基地,早在100年前,一位英国海军历史学家在谈到直布罗陀与马翁港时,便精准地表达了美国人的情感和愿望。他说:“军政府同商业性的民族贸易并没有达成一致,而他们本身又与英国民众的特点不相融合。所以当我听到一些有真知灼见的人同意放弃摩洛哥的丹吉尔港的时候,我并不感到惊奇。”而美国在自己的本土之外没有海外基地,没有殖民地,也没有别的军事设施,这就意味着美国人一旦卷入战争,就像是陆地上的鸟一样,只能在距离自己海岸线不远的地方盘旋。所以我们完全有必要为我们的舰队提供栖息之所,让它在那里可以补充给养和维修,这也是这个国家在海权方面最主要的任务之一。

我们研究这一实际目标的用意,就是为了从历史教训中得到适用于本国的结论。美国的经济状况到了多么严重的程度,政府为了重振海上力量应该做些什么,这些都应该被摆上台面了。可以毫不过分地说,美国从南北战争到现在,无时无刻不在致力于海权的建设,将其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环节。国内经济的发展,生产能力的提高,和随之而来的自给自足,都成了政府所要努力达成的目标,而这一目标在某些程度上便是一种结果。从这一方面来讲,美国政府恰如其分地显示了它控制国家各个管理部门的能力,尽管我们不能够轻易地感受到这种政府控制的因素,因为在一个自由的国度里,要使这些管理部门完全代表人民的意愿是很难的。可以肯定的是,美国目前没有殖民地,缺少海运的中间环节及由海运带来的经济利益。

在过去的100年时间里,海上战争的具体情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到现在人们开始怀疑,海战到底会不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又或者说能不能给我们带来前所未有的辉煌,就像昔日的英国同法兰西之间的战争那样,英国狂傲自大地控制了海上利益,又把它的束缚强加给了中立国,海上货物的集装箱上永远悬挂着米字旗,这似乎永远都不会变了。交战一方的货物可以交给中立国的船只运载,这是非常方便的,对中立国来说也是如此,不用承担任何的风险。除了对其港口进行封锁,让它不受骚扰之外,再没有其他花样的封锁。这一点在理论是成立的,但在现实生活中却不见得完全能站得住脚。如果抛开这些问题不谈,那么美国在海上有什么需求呢?截至今日,美国的商业贸易都得依靠别国的船只来运输。一旦美国拥有了足够的海上运输力量,那么就必须花费巨大的心力去保护它们,那么到底需不需要它们呢?这已经属于经济问题,不在本书的讨论范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