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礼后兵

为了迅速结束战争,拯救美国人的生命,应该使用原子弹,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马歇尔、陆军部长史汀生都对此深信不疑,最后由杜鲁门拍板定案。

从波茨坦会议开始,美苏不和就初露端倪。杜鲁门一方面希望苏联能够尽早加入对日作战,另一方面又不愿给予斯大林更多好处,因此双方的关系处理非常微妙。原子弹正好给他提供了一个筹码,在看完原子弹试验成功的报告后,杜鲁门表现得精神振奋。当他再次返回会议室与斯大林交谈时,态度已经变了,“他(指杜鲁门)对俄国人指指点点,把整个会议都给垄断了”。

8月2日,波茨坦会议结束。杜鲁门找到斯大林,装作很无意地提了一句,说美国现在拥有“一种破坏力异乎寻常的新式武器”。斯大林也同样很随便地回答说,听到这个消息他很高兴,希望美国人“好好用它对付日本人”。

丘吉尔在知晓内幕后,与杜鲁门一样兴奋。他认为这样一来,就可以正大光明地把苏联排除于亚洲事务之外:“我们不需要俄国人了。”

看到杜鲁门与斯大林交谈完毕,他侧身向杜鲁门走去,然后诡秘地问道:“事情进行得怎样?”

杜鲁门耸耸肩:“他(指斯大林)连一个问题也没有提。”

一个问题都没有提,那才叫斯大林。尽管杜鲁门的话里没有半个字涉及“核”或是“原子”,可大家都是擅长于从心眼里细针密线进行盘算的行家里手,斯大林又岂能不知道杜鲁门话里的玄机。果不其然,两小时不到,美军联合参谋部即收到苏联红军的报告:“苏联军队正在远东集结,准备于8月下半月开始对日行动。”

“小男孩”,美国研制成功的首枚原子弹,以浓缩铀为原料

美国在发出《波茨坦公告》时,就预设了前提:先礼后兵,如果日本不接受最后通牒,那么没有别的选择,只好使用原子弹。

铃木内阁发表的声明被认为是对《波茨坦公告》的拒绝。8月3日,新上任的美国战略空军司令斯帕茨上将发出命令,要求一旦天气条件允许,就向日本投掷第一颗原子弹。

原子弹已提前两天在提尼安岛的一个炸弹仓库内装配完毕,它除了比普通炸弹更长更粗一些,外形上并没有太大区别。8月5日上午,天气预报表明午夜后的天气适宜起飞,黄昏前,名为“小男孩”的原子弹被装进了一架B-29轰炸机的弹舱。

强调天气条件,是为了防止B-29在起飞时坠毁。一般B-29失事还不打紧,若是装原子弹的掉下去,就会毁掉整个提尼安岛以及岛上的几百架飞机。

尽管老天很帮忙,但由于额外负重,当B-29轰鸣着奔出跑道时,看上去起飞还是挺困难,让看的人都捏着一把汗,恨不能上前出把力把飞机推上天空。

B-29的主驾驶员是当时美军最优秀的飞行员之一——蒂贝茨上校。在他从容不迫的操纵和指挥下,这架巨型银色轰炸机终于摆脱束缚,腾空飞上了夜空。

观看起飞的一名将军心有余悸地对身边的军官说:“我从未见过一架飞机起飞时要用这么长的跑道,我还以为蒂贝茨永远也无法把它拉上空中呢。”

蒂贝茨机组的目标是本州东南沿海的广岛,一座几乎还没有被战火损伤的城市。8月6日上午,8点14分,蒂贝茨下令:“戴上眼镜。”听到命令后,机组人员迅速戴上了一副电焊工用的深色护目镜,以便在原子弹爆炸产生强烈闪光时保护自己的眼睛。

扔原子弹前的最后15秒实施自动计时。8点15分16秒,随着炸弹舱门打开,“小男孩”落了下去。

广岛的天空闪现出一道刺眼的淡红色亮光,这座城市所有的时钟都永远地停留在了那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