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与收益

至麦克阿瑟发起吕宋战役时,美军以马里亚纳群岛为基地,已对日本实施了六次空袭。尽管美国国内媒体对空袭行动进行了大量宣传,但实际上并没有取得什么像样的轰炸成果。

美国陆军航空兵总司令阿诺德上将对此很不满意,特把李梅少将从欧洲调来进行指导。

李梅时年只有38岁,是当时美国空军最年轻的将领。他说话不像一般军人那样粗着嗓子,扯着喉咙,而是很轻很柔,隔得稍远就听不到他的声音,实际上他非常勇猛,曾多次在欧洲战场执行危险的轰炸任务。

与很多空军将领不同,出身于工人家庭的李梅并没有在军校就读过,他硬是凭借出色的战绩,从一名普通的B-17轰炸机飞行员一步步晋升成为将军。正是因为自己有这样一路搏命打拼的经历,他对部下的要求也非常严厉。一名飞行员用略带夸张的口气评价道:“李梅将军接管空军后,就是要让我们全部送死!”

李梅注重发挥空军部队的勇敢精神,不过他经过认真考察后发现,空袭不成功,并不是B-29的飞行员不敢出击或是水平不行,而是确实存在着一些客观原因。

首先引起李梅关注的就是硫黄岛。硫黄岛几乎处于东京和塞班岛的正中间,一旦B-29靠近硫黄岛,岛上的雷达就可以提前两个小时向日本本土发出预警。接着,当身形巨大的B-29机群飞越硫黄岛上空时,岛上小而灵活的日军战斗机就会蜂拥而上,打乱轰炸机的队形。甚至当受伤的B-29返回基地时,还会再次遭到硫黄岛日机的拦截,很多飞行员和机组成员就是在这样的战斗中葬身大海的。

李梅向阿诺德报告,硫黄岛已对飞行员构成严重威胁,影响了美军对日本本土的攻击,必须把它拿下。在阿诺德的提议下,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正式责成尼米兹组织硫黄岛战役。尼米兹对此非常重视,他在珍珠港的办公室里有一张地图,尼米兹在地图上划出了一个射向日本心脏的箭头,而硫黄岛就处在这个箭头经过的线路上。

为了便于就近指挥,尼米兹特地将指挥部从珍珠港移至关岛,并组织人员先后对硫黄岛进行了371架次的空中侦察。

自1945年初起,按照既定的轮换制度,斯普鲁恩斯接替哈尔西担任海上作战的战役总指挥,第三舰队也重新改名为第五舰队。斯普鲁恩斯最初对进攻硫黄岛持积极态度,因为他和尼米兹一开始都认为,攻占这么一座小岛不会有什么特殊困难。直到看过航空照片以及根据照片制作的泡沫乳胶模型后,他们才感到哪里不对劲。

照片和模型显示,硫黄岛上遍布碉堡、炮位和地堡。在三个飞机场周围,有着许多紧密联系的战壕和防守据点。

按照过去的经验,如果地面就搞得这么复杂,地下一定还有大规模的战壕和隧道网。斯普鲁恩斯估计,这些战壕和隧道网应该就埋在一座名叫折钵山的死火山下。

折钵山位于硫黄岛的南端,是该岛制高点,虽然它仅仅只有170米高,但因为耸立于海上的缘故,很有些威武的架势。山上重炮和迫击炮阵地密集,仅腹部山脊就有200多个炮位和21个碉堡,从而对南部海滩构成了严密的火力控制。

硫黄岛北部宽,南部窄,北部属于高地,海滩上岩石纵横,无法通行,只有南部靠近折钵山的宽阔地带才适合两栖登陆。这就意味着,美军登陆时将遭到炮火的无情阻击。

长期指挥两栖登陆战的美军高级指挥官,左一是斯普鲁恩斯,左二是霍兰·史密斯。他们不同的性格作风,从神情动作中就可以看得出来

硫黄岛有高人啊,美军要突破如此不同寻常的防御系统,势必要付出很高的代价。

斯普鲁恩斯的两栖作战班子还是和以前一样,由特纳和霍兰·史密斯这一对老搭档组成。史密斯在仔细研究航空照片之后,立即断言这是“我们必须占领得最费力的地方”,并且具体化了美军为此可能要付出的伤亡代价:两万!

在任何一个美军高级指挥官的算盘上,别说两万,两千就够他心惊肉跳的了。何况是斯普鲁恩斯,他向来都非常重视战场经济学中的“成本与收益”:为了一座弹丸小岛,流这么多子弟兵的鲜血,真的值得吗?

当李梅前来协商如何用他的航空兵支援登陆作战时,斯普鲁恩斯很慎重地提出了这个问题。李梅也很干脆地下了结论:“没有硫黄岛,我不能有效地轰炸日本!”

与原先的成都基地相比,以塞班机场为主的马里亚纳航空基地更为方便,但距离日本本土仍然很远。将近1500海里的距离,使得飞机的载重量受到很大限制,除去必需的燃料重量外,每架飞机能携带的炸弹由10吨减至3吨,连B-29最大载弹量的三分之一都不到,这让飞行员轰炸时颇有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