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牺牲战术

10月25日,上午6点27分,太阳升起。栗田马上下令以“大和”号为中心,将夜航的搜索队形变为防空的环形队形。

变换队形的信号刚刚发出,旗舰“大和”号桅楼上的瞭望哨就报告,在东面的水天一线处出现了几个黑点。这时的萨马海海域乌云低垂,雾气弥漫,天色也稍显阴暗,所以视野较为模糊,瞭望哨凭目力观察,一时难以确定那几个黑点究竟是什么。

随着天色不断放亮,黑点逐渐放大,可以看到四根军舰桅杆,接着航母及其警戒舰船的身影也渐渐清晰起来。同一时刻,瞭望哨还发现了远方天空中的美军舰载机。

接到报告后,栗田的参谋们一致认为,这肯定就是第38特混舰队,而且看样子,对方并没有察觉栗田部队的到来,否则空袭早就开始了。

栗田遇到的当然不是第38特混舰队,那是金凯德第七舰队的一支航母特混大队,代号“塔菲-3”,指挥官是斯普拉格少将。

第七舰队与之编制相同的还有“塔菲-2”和“塔菲-1”,后面两支特混大队当时正分别在东南海区和南部海区执行巡逻任务,而“塔菲-3”处于最北端海区。它们的任务都是各守一边,独立封锁住通往莱特湾的去路。

在此之前,斯普拉格也收到了反潜巡逻机的紧急报告。巡逻机发现了栗田部队,但是它自身只配备了深水炸弹,仅能袭击潜艇,无法攻击战舰。

斯普拉格刚收到报告时还不相信,因为他和金凯德一样,都以为有一支强大的水面舰艇部队正在固守着圣贝纳迪诺海峡。

这个飞行员是个新手,会不会误把哈尔西的快速战列舰当成了日舰呢?斯普拉格下令再探再报:“作战室,告诉那个飞行员核实他发现的情况。”

一份简短急促的回复很快传来:“目标肯定是敌舰队,军舰上都有塔式桅楼。”

多层上层建筑和塔式桅楼,是日军大型战列舰的一个标志,所以飞行员才敢拍着胸脯打包票。几乎在同一时间,美军的无线电报员收听到了日本人叽里咕噜的谈话声,雷达屏上也哔哔作响,显示附近出现许多不明舰船。一名信号员急忙拿起望远镜进行观察,最后证实日军舰队果然正朝己方开来。

斯普拉格少将。日军大型舰队的袭击,让这位“塔菲-3”指挥官陷入了极度的紧张不安

这正是“闭门家里坐,祸从天上来”。斯普拉格顿时大为紧张,意识到自己“处境危险”。同是航母为主的特混大队,“塔菲”系与第38特混舰队的那几支大队有很大区别。斯普拉格的“塔菲-3”虽有六艘航母,但它们都是由商船或油轮改装而成的小型护航航母,几乎没有装甲,火力很弱,基本任务也只是为莱特岛的运输舰队和登陆舰艇提供空中掩护,并不随同战列舰和重巡洋舰一起作战。

与较弱火力相应的是,这些小航母的外壳都比较薄,不能保护易爆炸的汽油、弹药和鱼雷舱。海军水兵们开玩笑地称之为“番茄罐头”,将它们归类为“易燃、易受攻击、可牺牲的舰只”。除此之外,小航母的最高航速仅为16节,只及日军战列舰和巡洋舰航速的一半,比同舰队中的护航驱逐舰还要慢,有“吉普航母”的名号。

面对栗田部队的突袭,“塔菲-3”无疑处于完全弱势的地位。斯普拉格也从来没有设想过,依靠手下这些吨位小、航速低的护航航母和一些战斗力不强的警戒舰,他竟然要同日军的快速水面舰艇部队决一死战。他悲观地认为,一旦交锋,“塔菲-3”坚持一刻钟以上都几乎不可能。

然而,假使“塔菲-3”不主动上前迎击,莱特湾的舰船就将立刻陷入灭顶之灾——在陆军和军需品被送上岸之后,美军运输舰队的大部分舰船都已撤离莱特湾,但还有50多艘单薄的货轮、战车登陆船和两栖舰艇停泊在港湾里。

斯普拉格毅然决定用牺牲战术来拖住栗田部队,他将自己面临的危险情况电告金凯德,并且说:“如果我们能把敌舰队吸引过来,就能延缓它对莱特岛的袭击,直至援兵到来,尽管我们的末日显然会来得更快。”

在接到斯普拉格的电报之前,金凯德其实已经手足无措。当天凌晨,有些心神不安的他曾经通过无线电向哈尔西询问:“圣贝纳迪诺海峡是否已有第34舰队守卫?”

由于哈尔西的旗舰“新泽西”号战列舰上的无线电通信发生混乱,金凯德等了两个多小时后才收到回音,哈尔西的答复只是一个简单的“否”字。

金凯德这才知道,哈尔西原来根本没有编组什么第34特遣舰队,更没有安排力量守卫圣贝纳迪诺海峡。他惊愕万分:“哈尔西怎么会放弃执行这个周密的战斗计划呢?这是不可理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