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打蛇打七寸(第3/18页)

凌晨3点,全连到达支撑点附近。观察人员在白天早已发现了日军在地雷场上留出的通路,工兵来到通路上并迅速剪开了铁丝网。

各排随后无声无息地穿过通路。3点15分,他们包围了支撑点。

谢尔巴科夫连和其他连一样,全连都进行了伪装。每个官兵配备了装有三百发子弹的“波波沙”冲锋枪、六至八枚手榴弹和一把匕首,这样的装备非常适于实施突袭行动。

手握匕首的侦察兵悄悄向最近一所营房外面的日军哨兵摸去。这名哨兵刚刚用日语朝他们喊了一声,就被侦察兵刺倒在地。

房子里的日本兵听到喊声,赶紧向门窗扑去,但从屋外扔进来的手榴弹让他们根本就没有一点反击的机会。第一间营房的战斗在3分钟之内便得以解决。

其他营房和高地堑壕里的日军闻声继续抵抗。一名日军机枪手还隐藏在房屋的角落里,企图在苏军靠近时从侧面开火,苏军发现后向窗子里扔了一颗手榴弹,就把他给报销了。

经过一个半小时的夜战,谢尔巴科夫连终于攻下支撑点,保障了其他分队从清晨起扩张战果。

滨海地区的暴雨从午夜时分一直延续到清晨五六点钟,夜色也因为雷雨而变得更浓。这些都为先遣支队的行动提供了掩护,当苏军发起进攻时,部分日本兵尚在营房里酣睡未醒,还没来得及进入战斗工事就被予以歼灭。在战斗的头一个小时,甚至只有零星的机枪声和手榴弹所发出的爆炸声偶尔会打破沉寂。

缺口

惊醒过来的日军通过暗道和交通壕到达射击阵地,准备对苏军进行阻击,然而此时先遣支队早已插入其侧翼和后方,并完成了对观月台各永备火力点和土木质火力点的封锁。

担任突击任务的先遣营开始大显身手。这些先遣营都配属了护送火炮和自行火炮,两类火炮几乎是在抵近的情况下进行直接瞄准射击。个别时候,自行火炮的车体还被用来挡住日军火力点的射孔。

苏军SU-5自行火炮。自行火炮使用车辆底盘自备动力,无须其他车辆牵引,且有轻装甲保护。图中的SU-5自行火炮搭载了152.4毫米榴弹炮,火力极强。

在主要突击方向上,莫斯卡列夫营战果尤为显著。该营地段上有水洼地,导致自行火炮无法使用,本来这对进攻是不利的,但有“苏联英雄”称号的营长莫斯卡列夫大尉找到了替代办法。

他们大量使用炸药包、火焰喷射器、燃烧瓶、发烟手榴弹乃至汽油箱,火力点和带掩盖的交通壕里的敌人不是被熏出就是被烧死。最后,莫斯卡列夫营成功地攻占了鸟青山(也称630高地)。

鸟青山和大石砬子是观月台的两个主要支撑点(日军称为中核阵地),其中大石砬子更是关键阵地,能控制十至十二公里内的地区。日军在高地的花岗岩峭壁层上构筑了几十个永备火力点,可用火炮进行射击,尤为不利的是,在发现己方遭到攻击后,日军已事先进入了大石砬子的所有火力点。

双方的争夺战打得特别激烈,夜间对此处实施攻击的先遣营一直未能得手。清晨7点,格拉祖诺夫少校指挥一个营重新发起进攻。在经过十分钟炮火的急袭射击后,苏军采用正面和侧翼迂回相结合的办法,一口气攻占了四个永备火力点,这才将大石砬子收入囊中。

8月9日清晨,观月台的主要阵地都已遭到突破,由绥芬河要塞所构成的防线被打开了缺口。日军曾想对缺口进行封闭,但是前去增援的分队均有去无回。

缺口一开,主力就可以闪亮登场了。

身为苏军远东总司令的华西列夫斯基曾主张在战役的初期阶段,只限于使用先遣支队,而不动用方面军主力。按照他的建议,远东第一方面军主力应根据外贝加尔方面军的推进情况,在战役开始五至七天后才实施作战行动。

针对华西列夫斯基的建议,苏军总参谋部做了仔细研究并用各种计算方法做了检验。检验结果表明,不管多么强大的先遣支队,都未必能单独进行五至七天的昼夜战斗。

于是华西列夫斯基的建议遭到了否决。实战中,先遣支队与方面军主力一前一后发起突击,先遣支队负责扫清道路,方面军主力负责拓展胜利。

8月9日上午8点30分,以先遣支队为先导,集团军主力展开进攻。当主力投入作战时,先遣支队不仅已从观月台打开了缺口,而且摧毁了很多地段的日军防御体系。这样一来,主力就没有必要再在突破地段进行全线的火力准备,炮兵为支援步兵和坦克,也只须对个别支撑点和永备工事进行轰击。

10点至12点,先遣营和主力的第一梯队攻占了日军的边境工事,第一梯队的先遣支队开始向敌境纵深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