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英帕尔(第3/6页)

由此可见,尽管日军犯了大量错误,英帕尔战役英军仍然属于险胜。假如有疯狂法西斯精神的日军拿到囤积在英帕尔的大量物资,此后的战局实难预料。

可以想象,如果3月下旬在辛格尔,日军出动迂回的部队不是一个联队,而是如同攻击腊戍时那样的一个师团,英军第17师恐怕难逃性命,而日军亦将获得大量物资补给,弥补牟田口作战计划最大的不足。

也可以想象,如果6月在英帕尔城下,日军能拿出一个师团的新锐兵力,又将给英帕尔城的英军带来怎样的灾难。尔后,双方攻守难说不会易位。

甚至,哪怕是后撤途中,有一个师团来掩护一下,日军也绝不至损失如此惨重——此战日军参战兵力85000人,退回缅甸的不过17000人,而其中作战伤亡被俘的不到一半,大部分是在撤退途中,因无力突破英军的阻截而死于饥饿和疾病。

而牟田口的英帕尔作战计划中,本来,确实有一个师团外加一个旅团充当预备队的。这就是第53师团(代号“安”)和第24混成旅团(代号“严”),其兵力远超缅甸战役时担任迂回的第55师团。然而,当日军在英帕尔窘相毕露的时候,这两支部队却踪影皆无。

原因是,这两支部队都已经为了抵挡中国远征军的猛烈攻势,被“借走”投入缅北战场了。同时,远征军部队的进攻,还迫使日军将预备用于英帕尔方面的航空兵力也抽出部分增援缅北。

可以说,虽然远征军只有很少的部队列入英帕尔之战的序列(新30师的一个团),但没有中国远征军的英勇作战,就没有英帕尔战役盟军的胜利。

这也是我们在这部描写中国远征军的作品中,用了上面篇幅描写英帕尔战役的原因。

日军为何要抽调英帕尔战役的预备队来堵截远征军呢?

因为攻占孟关以后,中国远征军几乎没有停步,就开始了对日军第18师团的追击作战,攻势势如破竹。损失惨重的日军招架不住,刚刚成立负责缅北战区的日军第33军军长本多政材中将不得不向牟田口借兵。5月,中国在云南的20万远征军强渡怒江,打响收复滇西之战,缅北日军情况益发恶化,英帕尔的日军预备队就再也没有脱身的机会了。

在攻占孟关之后,或许是受到孙立人几次迂回作战成功的启发,史迪威不但放弃了“禁止迂回”的乱命,而且自己也不断琢磨起发动迂回作战的念头来。

以史迪威为首的缅北作战各部,在1944年春夏之交对日军发动了一次类似三叉戟的凶猛攻击。

三叉戟的中路,依然是以新一军主力为主,配属坦克部队,沿着胡康—孟拱河谷稳扎稳打,继续向日军第18师团进攻,力图打通这条河谷,消灭日军,进入缅北平地。

左路,是史迪威的神来之笔,老将军计划以两个中美军混合纵队发动一次战略性的迂回作战,从孟拱河谷左侧穿越荒无人烟的林莽,直取缅北重镇——日军第18师团的后方大本营密支那。虽然这样的攻击似乎难以保证后勤供应,而可能把部队送入险境,但史迪威自有办法来解决这一问题。

攻击密支那的中美联合突击队正准备出发

向孟拱河谷进军中,新22师一名少校送给美军军官一枚日军炮弹碎片作为纪念品。

密支那,是缅甸北方最重要的都市和水陆交通枢纽,从这里开始的缅北铁路向南延伸到曼德勒,是缅甸北方的交通大动脉,也是经缅甸北部回国的必经之地。当年,正是因为日军攻占了这里,才逼迫杜聿明不得不率部进入野人山,结果酿成葬送数万精兵的惨剧。密支那在缅甸相当于沈阳在我国的地位,这里也是缅北日军第18师团和第56师团的联络枢纽。尽管第18师团兵力大多已经投入胡康—孟拱作战,日军仍然抽出第114联队主力(欠一个大队)对密支那进行防卫,守将为丸山房安大佐。在缅甸军中,牟田口廉也有“小东条”之称,意为他的军国主义狂热和好斗酷似东条英机,而丸山房安则被称为“小牟田口”,其作战风格可见一斑。此时,英军的特工部队和实际由潘德辉指挥的克钦族游击队,已经渗透到密支那附近,并不断展开活动,攻击日军的补给线,切断交通和通信线路。为了对付他们,懊恼的丸山大佐把大量部队派出到周围地区,密支那守军此时不过一千多名,为史迪威的奇袭提供了条件。

但是,这一路要在丛林中穿插近千里,需要做的准备工作比较多,而且部队运动所需的时间也很长。所以,当中路和右路已经战火纷飞,在当面日军看来,中国军队的左路依然沉寂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