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击先驱 ——抗战中傅作义指挥的“闪电战”(第2/2页)

要说当时的国民党军能打出“闪电战”来,那简直是天方夜谭。因为闪电战包括三个不可或缺的因素——大纵深的穿插、装甲部队的突袭,以及空地一体作战。正是依靠这三条,纳粹德国把波兰、法国打得落花流水,连苏联都险些着了道。30年代前期,国民党军肯定没有足够飞机和地面部队配合。其他两样,大纵深穿插的胆量有没有不说,装甲部队上哪儿弄去?

偏偏傅总这两样都有,傅作义虽然属于晋军系统,穷,但并不妨碍他组建一支自己的摩托化装甲部队。1932年,傅作义在长城抗战中认识到日军装甲部队的威力,随即决心建立自己的类似部队。他把这一任务交给了亲信将领,当时的警卫营营长王雷震。王不愧信任,他按照自己的思路把部队中的汽车集中起来,组成汽车队,而且将其中一部分加了装甲,变成了装甲汽车。我手中有一张日军在绥远检查击毁的傅作义军装甲车照片。从照片上看,这种装甲车,就是在普通卡车上面加一个金属罩,上面安装机枪。虽然这看上去很威风,战斗中只能挡枪弹弹片,对炮弹就没有多少抵抗力了。别看这一手不起眼,其中的含义却很深远,那就是集中使用机动车辆,建立快速突袭部队。这正是闪电战的精髓。

在绥东战役中傅作义部的装甲汽车中弹损毁后被日军俘获,可见其实际非常简陋。

而老蒋淞沪会战时还在把坦克分开给步兵,一辆一辆往上冲,结果被日军各个击破。这教训法国人到1939年还没有吸取,分散使用的法军装甲部队虽然战车比德国人还要好,结果却全军覆没,气得有个叫戴高乐的小准将直蹦高。

傅作义对王雷震这一招显然也是很支持的。这支虽然原始,但堪称中国摩托化装甲部队鼻祖的精兵,成了傅作义的一张王牌。

1936年,傅作义发动红格尔图战役、百灵庙战役、大庙战役,将日军和伪蒙势力从绥远赶了出去,史称绥远抗战。

在绥远抗战中,傅作义几次巧妙地运用了自己的“摩托化部队”。在红格尔图,日伪军进犯而来,傅军沉着待命,“三十五军各部隐蔽集结,突然向攻击红格尔图的敌军发起反攻”,之所以能够“突然”在一马平川的地方发起反击,就是汽车队发挥了出色的机动性。而攻打百灵庙、大庙,更是以汽车队为先锋,迅速长途奔袭,才能够在零下20度的严寒中奇袭两地。在收复大庙的战斗中,更以装甲汽车强攻日军顾问据守处,将负隅顽抗的日伪军全歼。

这种集中快速装甲部队,远程奔袭的作风,的确有了些闪电战的雏形。

当然损失也是不小的,所以这支机动兵力,傅作义没舍得投入太原守城。当时王雷震已经调任四二二团团长,抗战开始后,袭击五原、包头都有这支部队的杰作。

当然,傅作义简陋的摩托化部队能够屡屡制胜,也和傅作义作战的对象有关。傅作义面前的敌军主要为伪蒙和日军的联军,以伪蒙为主,所以战斗力稍弱。如果是日军精锐如关东军,傅作义的装甲部队恐怕也难以招架。

整个抗战期间,傅作义是伪蒙军的梦噩,他的部队无论素质还是机动速度,都让伪蒙军望尘兴叹。而且傅对伪蒙军死死咬住,决不放过,直到绥远起义之后,傅作义的部队还打了最后一战,就是彻底打垮伪蒙残部。大概老傅琢磨自己恐怕没机会打仗了,猫捉老鼠的游戏应该有个收场。

实际上傅作义除了摩托化部队,运用其他部队进行运动战也颇有成效。七七事变以后,他曾经派骑兵突袭商都,为全国首次克复县城。1937年底,他曾经指挥三十五军反攻太原,下四十余寨。在绥西他也大量使用骑兵进行运动战,效果卓著。

傅作义如此善于机动作战,和他的辖区很有关系。抗战期间,他的主要作战地区在绥远,地广人稀,又面对伪蒙叛军的骑兵进袭。因此,傅作义也大力发展骑兵,以机动对机动。绥远盛产优秀的骑手,傅部骑兵在抗战和内战都很有表现。我的看法,傅作义使用摩托化部队的思路也是来自于骑兵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