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天一击 ——刺杀天皇特使案真相探秘(第2/7页)

说到新华北区,不得不说一下军统“旧”华北区的历史。

军统旧华北区,指的是抗战前军统在华北地区平津保各地建立的情报组织,由军统得力干将王天木负责。王天木是戴笠手下六大骨干特务之一(另外五人为陈恭澎、赵理君、沈醉、吴赓恕和文强),出身东北讲武堂,智勇双全。在他领导下华北区虽然工作开展较晚,但成绩很出色,陈恭澎最初也是听从他的指挥,并逐渐培养起来(不过陈是戴笠三道高井训练班第一期的高材生,感情上比王更贴近戴)。

王的主要人手,一方面为若干失意旧军政人员、帮派成员,另一方面则是戴笠通过拜弟吴泰勋(吴俊升子)收罗的东北军要人警卫、马夫等等,其中包括了白世维、兰子春、王文等优秀枪手。中日关系逐步紧张后,王领导的华北区先后执行了刺杀张敬尧、刺杀山本荣治等多起成功行动。

但就是这样一个很有能力的部下,却生生被戴笠自己给逼反了。1939年王天木在上海主动投靠日本方面(其他抗战中投日的大特务多是被俘后投降的,王这样主动投靠的十分罕见),军统局在华北的力量,几乎被一锅端。

戴笠逼反王天木,实在是这位“特工皇帝”一生少有的败笔。要知道王不但文武双全,而且在军统特务中罕见地善于在敌占区活动(他在华北建立军统体系的时候,国民党在华北也属于半地下状态),所以在军统中排行很高,用过“三木王”的代号,意思是军统外勤特务里面他能排到老三。

戴笠逼反王天木,归根到底还是一个“权”字。说起来戴笠手下这六位大将中,王天木是唯一的叛逆(陈恭澎也被捕变节,但他对戴笠个人并非不忠,所以后来也为戴笠原谅而重新使用),戴笠对他最为猜忌,长期用而不信。

说来这有些不可思议。戴笠颇有识人之明,否则也不会提拔王天木了,而且其他五员大将戴笠都是死保宠爱,为何独独这样对待王天木呢?王在工作上对军统可谓立下过汗马功劳,可以说没有王天木,就没有抗战前军统的华北系统。

其原因也很简单,因为其他五个人戴笠都认为不会对自己有威胁。吴赓恕勇猛凶狠,抗战期间亲自到上海组织刺杀汪精卫,被捕后不屈而死。此人资格虽老,有勇无谋;文强身披黄袍(黄埔四期),有军事才能,在军统只能算半个人;陈恭澎是戴笠自己培训出来的嫡系学生,忠心耿耿而且性格恬退;赵理君是一个地道的流氓,是戴在上海训练的杀手集团一员,只不过因为比李阿大等有智谋头脑而被戴笠看重,但在外面声名狼藉;沈醉是他的姐夫军统智囊余乐醒带进来的,一来他资历浅,人比较单纯,二来戴就是通过厚待沈醉,压制余乐醒来获得一个微妙的平衡,使此二人皆效忠于自己,所以对沈一直很好。

综上所述,这五个人都不容易形成自己的势力来对抗戴笠。而王天木就不一样了,他是东北讲武堂出身,与戴笠关系较远,而且因为华北地区军统缺乏人才,戴笠不得不让王长期独当一面。

王天木长期负责一方面的特务组织,渐渐形成自己的派系。戴笠疑心重,担心他坐大,所以对王逐渐从信任变为有所防范。抗战前,戴即派出陈恭澎到华北区“掺沙子”,让陈担任北平站站长,王任天津站站长,互相牵制。不过,陈性格宽宏,与王合作不错,所以二人合作,对军统北方的工作开展起了不错的促进作用。戴笠看到陈渐渐成熟,便将王从熟悉的华北区调出,寻衅将王关押两年,直到抗战爆发,才将其调到上海担任区长。而在上海与王搭档的毛万里又仗着有侍从室的背景专横跋扈,与王不断发生龌龊。在这种矛盾中,戴出于对王的猜忌,总是偏袒于毛。王天木心思缜密,深知戴笠心狠手辣,感到自己已被架空,担心发展下去不免兔死狗烹下场,遂于1939年投日,给军统在敌占区的潜伏力量造成极为沉重的打击。

由于王的叛变,军统北平、天津、济南各站都被日军破获,损失惨重。特别是济南站负责人傅胜兰,原来是戴笠很器重的大特务,也被捕变节,一时军统在华北除了一些零星电台,几乎全部活动都被迫停止。

戴笠是不甘退却的顽固性格,也深知华北对整个地下工作网络的重要。因此,他在“老华北区”被破坏之后,立即组织“新华北区”,继续派遣特务北上。他采取的是双管齐下的手段,一方面派遣文强、陈仙洲等武装特务以情报、破路为目的随孙殿英、庞炳勋等部队行动,进入华北开展活动。陈仙洲在军统是有名的“夏侯悖”,以善于脱险著称,多次上演过先宁死不屈,接着死中求活,最后好运出逃的冒险剧本,传奇如同电影;另一方面则调动麻克敌等训练完毕的28名华北籍特务,利用其当地的关系,补充到华北区重建北平、天津等地下站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