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肉惊雷 ——东北军和日军战车的一次殊死战斗(第2/3页)

身着冬装的国民党军。注意其军衣的长度,可与画面中中国士兵的服装进行对比。

那名从正面扑向敌人坦克,不幸正被敌军击中的战士,手中掉落的枪更特别。这支枪没有刺刀,长度较短,形状很像一支冲锋枪,而又比较怪异。我的分析,这正是一支富有中国军队特色的德国造毛瑟冲锋手枪!德国毛瑟手枪,就是我们常说的驳壳枪,中国曾大批从德国进口这种枪支。这种枪的一部分使用奇特的枪套盒,与枪组合后可以作为枪托,从而把手枪作为冲锋枪使用。这种毛瑟冲锋手枪(又叫手提机枪),只有中国广泛使用。

画面右下方,可以看到一名中国战士正准备向日军坦克投掷手榴弹。注意手榴弹的形状,这是一颗木柄手榴弹,本来是用来对付步兵的,装备不足的中国军队却不得不用它来对付坦克!中国军队当时普遍装备两种手榴弹,一种是巩县兵工厂设计制造的卵形手榴弹,一种就是这种仿德国式样的木柄手榴弹。

德国毛瑟冲锋手枪和德国式样的手榴弹,表现了抗战前期中国军队受到德国军事思想和装备的影响。

使用毛瑟冲锋手枪进行射击训练的中国士兵

而仰面倒下的那名烈士后背背的红绸砍刀,又让我们想到那首著名的歌——《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中国军队因为火力不足,当时普遍装备冷兵器以利近战。但用大刀对抗坦克,反映了当时中日国力的巨大差异。

因为画面太逼真,使我忍不住作进一步的查考,总觉得这太像一次真实战斗的写照。

功夫不负有心人。果然,日本史料表明,这张画,的确是为了纪念一次真实的战斗而作。这场战斗,发生在1939年南昌战役中,战斗进行的地点为修水河畔凤栖山魏家营。

南昌战役,是日军在武汉战役后为了割断第三战区和第九战区联络进行的一次作战。这一仗,日军指挥官为冈村宁次,他创造性地将战车编组成集团向中国军队侧背发动奔袭。根据史料,因为中国军队准备不够充分,仓促应战,不敌日军的猛攻而被迫弃守重镇南昌。按说,这一仗中国军队打得不能说漂亮。

然而,在这张画面上,我们依然可以看到,即便是不漂亮的战斗,中国军人也曾怎样无畏的用生命来捍卫自己的国土,以至于连敌人的图画中,都不得不留下他们英勇的形象。南昌战役中,单日军战车,就损失二十余辆。

这场战斗,日军记载发生在3月21日(这很符合画面的情景,当时春寒料峭,中国军队还没有更换夏季军服)。当时,日军突破修水中国军队防线后,猛攻凤栖山制高点,中国军队则凭借即设工事顽强抵抗。在凤栖山主阵地失守后,日军用炮火猛轰中国军队二线的魏家营阵地,用战车掩护步兵发起冲击。

根据日军记载,投入这场战斗的战车,是森田部队(第三十六旅团独立战车第一大队)的松本轻战车中队。其中一辆94式战车突破中国军队的铁丝网堑壕阵地时,忽然发生大爆炸(日军认为是地雷),左侧履带被炸开,车体腾空两米后落下。这时,周围的中国士兵纷纷呐喊扑向日军坦克和随行的日军步兵。随行的日本步兵猝不及防,由于中国军队的动作迅猛,人数众多,日军眼看要遭到灭顶之灾。

进攻南昌的日军装甲——步兵混成部队

就在此时,被击毁的94式战车上,炮塔和机枪射口忽然喷出火焰,没有死的日本战车兵猛烈射击冲锋的中国军队,日军步兵乘机逃回出发阵地。

中国军队围住这辆日军战车猛烈攻击。

日军战车兵奋力顽抗,远处的日军可以听到他们用手枪从战车侧面的开口射击的声音。最后,随着手榴弹的爆炸声,一切归于沉寂。

等日军增援部队赶到,经过激烈战斗占领中国军队阵地。他们发现这辆战车已经被彻底摧毁,中国士兵撬开了坦克的舱盖,向里面投入了手榴弹,日军车长川村、驾驶员中村都被击毙在车中。在日军这辆94式战车的周围,共有12具中国士兵的遗体。

这幅画,就是为了纪念川村和中村的“英勇行为”而被收入书中的。

而中国军队的记载中,虽然简单,却也能够找到这一战的影子。

坚守魏家营阵地的,是中国陆军第四十九军第一〇五师三一五旅第一团。

这是一支东北军出身的部队,一〇五师的前身,就是张学良的卫队旅,是东北军中战斗力最强的部队。三一五旅旅长赵镇藩,九一八事变时在北大营担任边防第七旅参谋长,而且那天正是值班指挥官,就是他最早向总部报告了日军进攻北大营的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