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殖民 纸币的历史逻辑和轨迹(第2/4页)

1971年8月15日,当时的美国总统尼克松宣布:美元与黄金脱钩。关闭黄金窗口,这一失信之举意味着美国可以不受黄金的羁绊,随心所欲地向全球释放流动性,也就是随意加印美元了。起码从理论上说,想印多少就可以印多少!由此,人类社会真正进入纯粹纸币也就是信用货币时代。想想看,信用货币时代是从发币者失信于世人开始,真可谓充满讽刺意味。但是美国人并非傻瓜,还不至于傻到以为光印钞票就能解决问题。美国人当然懂得,超量印钞就是自掘坟墓。当你自己把自己的货币贬得一文不值时,你的国家信用就会崩溃。于是美国政府就出钱让人去做一个专项研究,看看美元跟黄金脱钩后,究竟对美国有什么影响,对世界经济又会有什么影响。半年后,迈克尔·赫德森(1)的研究报告《黄金非货币化的影响》出炉。这位有良知的年轻经济学家,在报告中提醒美国政府,美元跟黄金脱钩,在短时间内对美国有好处,因为美国可以在全世界还没回过神来时多印钞票,用没有黄金背书的纸币去占全世界的便宜。但长期看,这对美国和全世界都绝不是什么好事,尤其对美国,无疑是饮鸩止渴。

美国政府的官员们看到这份报告作何感想?按迈克尔·赫德森的形容,欣喜若狂!这些官员们认为,既然短期对美国有好处,为什么不能把它变成长期对美国有好处的事情呢?于是美国政府真的就这么做了。从此这一做法就成了美国政府施行长达40年的基本国策,成了一种刻意的制度安排,其证据就是在过去的40多年里,除了克林顿任内美国的国际收支出现过一两年顺差外,其他的40来年,美国一直处于逆差状态。是美国人没有能力扭转这一局面吗?完全不是,是美国人根本就不想扭转。因为逆差是美国输出美元的自然结果,也是输出美元的必然代价。只有逆差才能让美国用手中的绿纸去换取全球的实物财富,而这正是美国政府为何甘于让自己的经济处于逆差状态的秘密。所以,后来的小布什政府的副总统切尼,才会不无得意地宣称:“逆差不是问题,赤字也不是问题。”(2)让美国人匪夷所思的是,全世界居然默认并接受了美国政府这一做法!如此一来,美国金融霸权体系在美元与黄金脱钩后,非但没有动摇,反而得以继续维系并得到了加强。为什么?因为当时美国超强的经济、科技和军事力量。这三根支柱支撑住了美国政府和美元的信用。更因为美国政府在其后爆发的第四次中东战争中,不失时机地将美元与全球的石油贸易挂钩,使美元得以成为全球最大宗商品贸易的唯一结算货币,从而一举奠定没有黄金背书的纸币——美元的货币霸主地位。此后,美国已经先后轮换过七任总统,无论是共和党还是民主党上台,各种政治主张轮番出台,唯独对这一基本国策心领神会,心照不宣,从未改弦更张。

毫不夸张地说,这一可以称之为美国金融大战略的设计,是美国最大最高最核心的国家秘密。因为这一隐在一切经济和金融教科书背后的美国金融国策,你永远不可能在任何一本书里看到,而只能想象和猜测,每当美国出现权力交接时,现任总统在把控制核按钮的手提箱交给下任总统的时候,他也一定会把美国的金融国策告知继任者,告诉他为什么美国只需要生产美元,而全世界却必须生产用美元购买的产品;告诉他什么是真正的国际大分工,什么是真正的全球化!而这一切,正是从1971年开始,从那位最被美国人诟病的总统尼克松开始。就此角度来说,美国人真应该深深感念这位被他们弹劾下台的总统先生。

因为美元与黄金脱钩,又与石油挂钩,也是在这位总统手中完成的。尼克松和美联储的高官明白,仅仅靠美国自身的实力,别人不买账怎么办?最好的办法,就是让美元与世界上最重要的大宗商品挂钩,让美元这艘大船在摘掉黄金之锚后,尽快找到另一只大锚,才能确保美元地位稳如磐石。机会很快就来了。1973年的10月6日,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一开始,埃及人和叙利亚人两线出击,打了以色列一个措手不及,但不久后战况逆转,以色列反占了上风。

一场旗开得胜的战争最终以被迫停战告终,这让阿拉伯世界非常郁闷。坐拥石油的中东富油国仍一致决定,在战场上得不到的东西,就从油井中夺回来。于是,他们决定用石油作武器,利用自己可以掌控的欧佩克——国际石油输出国组织抬高油价打击西方。这个办法果然比战争来得更有效,国际油价很快从3.01美元一桶,飙升至11.56美元一桶。很快,西方就承受不住了。